馨文居

首页 > 日志大全 > 心情日志 >

走江湾

时间:  2024-06-16   阅读:    作者:  张怡微

  最近怀念起三月时常去散步的虹口江湾。

  沿纪念路穿过车站南路,会遇到一个驾驶员培训场,一直走到底,就是凉城,那是一个市民味道很重的热闹地方。没有疫情的时候,夜夜有广场舞的人群,远远就能听到音乐声。广场舞落幕后,约十一点光景,会看到很多遛狗的年轻人,夜晚是他们的。这一路很寂寥,即使不是疫情,夜晚也是空的。能见到好看的复兴高级中学,这是一所老中学了,学校前身是“麦瑟尼克”学校,始建于1886 年,1915 年迁入定名为“汤姆·汉壁礼男童公学”。

  有时我会在水电路转弯,穿过车站北路奎照路,就会抵达即将拆迁的万安路,亦是另一种风貌。沿路可能有四到五家红烧牛肉面的铺子,映照周围也许有不少喜欢吃面的人。也有不到一平方米的小商铺,夜里还在卖买二送一的葱油饼,12 元两篮的草莓,可见老江湾坐拥水网,买卖兴隆,至今依然看得到古朴的市声。

  万安路是这两年才有点认识。教课带着复旦创意写作的研究生采风走过多次,去年和媒体合作“上海在地写作计划”,又走一遍,刚好赶上了万安路旧改动迁,当时有爷叔阿姨主动跑出来带我们学生导览,说起三观堂历史直接从清朝开始讲起,完全不认生,也不在乎下雨,不在乎时间。我拍了点视频,没想到时隔半年,人去楼空。现在万安路几乎已经搬空。我认识它的时候,它就已经要消失了。

  三观堂本来是个道教活动场所,两百多年后又改为佛教寺庙,香火不旺,但经历风霜。上海解放初,在江湾镇共有三处道观寺庙,万安路一线,在三观堂东面,即现逸仙路东侧原有东王(岳) 庙;在万安路西面,即现江杨南路处原有牛郎庙。我们采访到一位老镇长叫倪卫民,他说自己在东王庙里上的小学,每天上学从大殿进去,右边是阎王爷,左边是关公。“三月廿八轧江湾”时,当地小学生可以放假三天,市里的学生则不放假,所以他从3 月1 日就开始期盼。现在东王庙与牛郎庙都没有了,只剩下三观堂静静地留在原地。有趣的是,对面社区人家的空调护栏,都是镂出三观堂简笔画造型的花纹。不知是社区规划的,还是三观堂赞助的。三月初,生鲜电商告急,春生街、魁星阁附近的水果店、粮油店、菜店倒是供货充足的,可以买到便宜的鸡蛋、竹笋和草莓。理发店多达六七家,店员比顾客多得多。每次路过龙腾小区附近,我都会停一停。因为曾有人说,抗战时期那里有一个慰安所。二十年前,曾有一位韩国女士来到这里寻找,但是没有找到遗迹。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的老师,曾在2015 年公布一批江湾镇慰安所的照片,后来收录在《证据:上海172 个慰安所揭秘》一书中,想到这些照片,沿路的沧桑便加深了许多。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再折回铁路,穿过逸仙路,可看到高架下的花,有勃勃生机。从学府街一直走到住过3 年的复旦北区宿舍,想到时光就这样匆匆流去,当时的自己却从没有耐心和闲心如现在一般,把一条旧路走了又走,一有空就走走。

  去年我还会继续往新江湾方向走,一直走到湿地。从古老走向草创,从沉重走向轻盈,空气也会越来越沁人心脾,鸟叫声会越来越清晰。虽然同样叫“江湾”,风貌则大不同。往虹口江湾走去,那是乡土又沧桑的;往江湾体育中心走去,那是全上海外观最像台北市的地方;往新江湾城走去,则是对我这样“江湾”的外人来说更容易接近的样子。我最喜欢的湿地公园中庭,每天下午都会有七八位萨克斯风乐手,同时吹奏,惊人的是,他们几乎可以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吹的却是不一样的曲子,如果我有机会做声音民族志,我一定会在那里呆上很久很久。他们的观众,大多抱着柴犬。观鸟亭里,有设备完善、长枪短炮的叔叔们。河道边又有一群姜太公。但是我从没搞清楚观鸟亭里那么多人拍的到底是哪只鸟,也没有等到一条跃起的江湾鱼。

  就这样,有时是天亮走到天黑,有时是天黑走到深夜。最终从江湾走到家,我总要给自己的膝盖贴上两块药布。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时光是个看客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无处安放的爱情少年的你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