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贵州高原的边陲,滇黔接壤的要冲。狗跳崖——仅次于贵州屋脊韭菜坪的高度,就屹立在那一片蓝天“碧海”之中。这样的地质地貌构造,大概是普安山字型构造和黔西南涡轮构造体系的玄武岩质,在抗风化中被侵蚀、剥离的脊状高山地貌,连绵而形成的一条巨大长形山系。
我伫立于海拨2400余米的山巅,鸟瞰足下那片碧绿的“海”——轻波荡漾,细浪漫卷,涛声回旋,晨曦霞蔚。而我依山凭崖之处,不正似一叶扁舟,在那一片汪洋中随波逐流,游弋酣畅么?可定睛看得,原来,这不是汪洋之水,而是数万亩竹波。
当我们弃“舟”涉“水”,潜入竹海寻寻觅觅时才知,这竹海的原始形成,并无史料记载可考。只是相传在300多年前,来自蜀、湘等地的袁、董、钟姓人家,到此处发迹,引进灰竹、金竹良种开垦种植,并以手工作坊的方式造纸为业。此后,又有杨、彭、李等姓人家,也相继从全国诸地纷纷迁入,扩大竹业规模与再生产。于是,便有了竹海之浩渺,有了仙女下凡迷恋人间的“七姊妹山”传说,有了“神灯”朗照竹海的神奇景观……
当时,这里生产的祭祀用纸、烛、香和书写文案纸,已远销全国乃至东南亚国家,燃遍了南峦北辙,白山黑水与齐鲁大地的香火神龛;把华夏古文明传递到欧亚大陆。但你有所不知,300年来,就在这处境地,不曾少遭过风霜雪雨的叠压,不曾躲避过兵痞和窃贼的盗伐……可这片汪洋之“海”,不因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肆虐,而始终保持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绰约风姿。身临其境,大可饱览春来幽篁拔节,夏来山花点染,秋来竹鸣啼翠,冬来白雪华盖的别样风景,而常年呢,却是竹香四溢,沁人心脾的了!
鄙人是受忘年交A君的恳约而来此览胜的。当我的思绪还顺着那一面长斜坡状的山体,在滑动的绿浪中浮想联翩而一发不可收拾时,忽听得一阵爽朗的笑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一双手,拨开那一缕青枝玉叶,露出A君和V君两张打趣得无休止的笑脸和那一个个随之而动的瞬间,无疑,是会定格在我敏感的思维和快捷影像的首页的。
这时,V君问我:“什么样的人在这儿生活最合适?”我答:“于我这般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老朽最适合。”顿时,获得同行人一阵欢笑。其实,在我看来,这般清新的福地,这样养人的沃土应当适应于任何人群。这其中老人可延年益寿,成年人可修养生息,青少年人亦可强身健体。
交流中,V君流利的普通话似乎已让我略知,她来自远隔千山万水的华北平原,或许是因为这里的竹之宽宏如海,所以她的真名就叫做“海”,抑或又因此地某种魅力的吸引,使她把根留住?
我们在逗乐打趣的当儿不知不觉来到老厂镇的人海中,不料如潮水般的人向我们涌来,将A君簇拥,亲切无间的谈话中,我得知了A君与当地人因何故而结下的不解之缘。是在他童年的时代,父辈将文化送到这竹的故乡,并在对造纸人的孩子施教的时候,也把A君这棵幼苗植根在了大山的深处。于是,他在那一片密匝的“竹”的庇护下,吃着竹甑蒸的饭,喝着竹根下流淌的清泉茁壮成长,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A君的成长过程有赖于这片沃土,他便以“竹腹中空,永不自满”为人生求索信条,并吸引和团结了远近的乡里乡亲逐步扩大、成长为一片相依相偎,抱成一团的修竹茂林——建起了企业联合会,形成了具有数千万资产,能解决一大批无业人员就业和立志回报故土的民营实体。然而,已成为企业名流,享有一定政治地位的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根系的本源,仍然“与竹为伍”。因为他认为,“独木不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那片密密站立的人群中,我仿佛又走进了那一片竹海,而那其中一棵稍已带黄的竹,不正是我这个老朽的化身吗?但老竹虽老,却在众竹的搀扶下挺直不曲,绝无佝偻之态。而那竹林不断新发的竹笋,正在疯长而速生拔节。哦!我的心中倏然回想起一句名谚和一句格言——“笋子出头高过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在品咂和体悟之中,我慨叹——黔山秀水美不胜收,情景交融激人奋进。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