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俗话说,北宋多名相,南宋多名将。
北宋许多“名相”的名气很大,例如开国宰相赵普、“老西儿”寇准、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等,但是有的“名相”不被世人熟悉,例如被誉为“圣相”的李沆。
宋太宗拖延多年,在寇准等大臣的催促下册立太子后,就给太子赵恒选择了两个太子宾客,李沆就是其中之一。
李沆是个以气量大出名的大臣,仕途很顺畅,考中进士后,历任通判、翰林学士等官职,几乎是每一任上,他的上级都对他赞不绝口。
赵恒被册立太子的时候,李沆担任礼部侍郎,对他很是赏识的宋太宗立即让他去做太子的师傅。
宋太宗特地嘱咐两名新任太子宾客:“太子贤明,足以稳定国家,你们当尽心辅佐,有好的地方要赞扬,有错的地方要规劝。至于那些礼乐诗书,是你们擅长的,就不劳我多说。”
李沆二人领命而退。
2
太子宾客属于皇太子的官方班底,很自然的,宋真宗即位后,李沆便成为新任宰相。
宋真宗即位初年,辽国不断南下,党项也在骚扰边境,蜀中还出现了大规模的叛乱,但整个朝廷维持了相对的稳定,也没有什么奸臣掌权,都是依赖李沆,他以“清静无为”的理念治理国家,以方正厚重镇住浮躁之风,稳定了宋朝初年的内政外交,抑制了有所抬头的奢侈风气,安定了百姓民心。
宋真宗即位第三年,辽国南侵,当时还颇有血气的宋真宗亲自提兵北上,留下来镇守京城调度粮饷的,便是李沆,足见皇帝对他的信任。
李沆留守京城,不杀一人而京师肃然,足见他的威信与能力。
3
李沆担任宰相后,还有一个宰相名叫张齐贤,他和李沆关系紧张,经常为了一些小事争执不休,甚至在公开场合都会吵起来。
宰相不和,他们下面的官员也免不了互相看不顺眼。
时间一长,宋真宗对这两个不识趣的宰相有些烦了,相比起来,李沆是宋真宗的老师,他自然更倾向于李沆,可张齐贤堂堂宰相,没有光明正大的理由,总不能随便贬斥。
罪名由张齐贤自己亲手奉上。
冬季的一天里,张齐贤不知抽了什么风,居然在上朝之前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地参加当日的大朝会。
众目睽睽之下,他打着酒嗝,一步三晃,走到百官头里。
张齐贤这一把风头可是出大了,李沆趁机发难,朝中的御史也接连弹劾张齐贤蔑视朝纲,无宰相风度,做官态度不端正,对皇帝陛下不尊重,各种各样的罪名纷至沓来。
张齐贤辩解不得,宋真宗也护不住他,只能免了张齐贤宰相的官职,让他回去做兵部尚书和门下侍郎,降了一级官职。
4
寇准当时跟丁谓关系很好,时不时地推荐丁谓,请李沆提拔丁谓一下,李沆始终不肯,认为丁谓不能做宰相。
寇准还颇为不满,说凭丁谓的本事,李沆怎么可能一直压制他?
李沆当时笑着说:“我活着的时候,丁谓就做不到宰相,将来我死了,你肯定会后悔没听我的。”到多年之后,丁谓成了有名的奸相,寇准被他排挤得不轻,才信服了李沆的话。
5
当初宋真宗刚坐上皇位,提拔李沆辅佐自己,李沆每天都将全国各地的大事小事禀告皇帝。
有官员认为这样太过繁琐,会牵扯皇帝精力。
李沆道:“陛下尚是少年,当多了解民间疾苦,才能治理国家。”
宋真宗对李沆很是敬重,常向他讨教治国之道,李沆说了“用人”二字,并强调说“小人不得用”。
宋真宗便询问朝中哪些是小人,李沆毫不在乎会得罪人,当即张口说了几个名字。
宋真宗牢牢记下,始终没有重用这几个人。
有一次,宋真宗写了封手诏,让人给李沆,要册封一名妃子。
李沆认为这不合乎规矩,竟然当着来人的面,把宋真宗的手诏放在蜡烛上烧掉,说道:“你就说李沆认为不可。”
宋真宗还真的不再提起此事。
这一次“焚诏”,名扬青史,君明臣贤,君臣相得。
6
宋朝的大臣们往往会以密奏的形式,来说一些表面上不敢讲的话,李沆却从来没写过密奏。
一天,宋真宗很奇怪地问他:“为啥我从来没见过您的密奏?”
李沆笑道:“蒙皇恩让我做了宰相,如果遇到公事,我就公开的说明,何必采用秘密上奏的方式?我一向认为密奏的大臣,不是私下说别人坏话,就是谄媚君主,这是我不齿的事情,又怎么会明知有错而去做?”
皇帝也不由地感慨,李沆为人做事的光明正大。
尽管说话直接,但大多数时候李沆沉默寡言,没有琐碎的空话,做事谨慎细致,从不追求名声荣誉,就算在家,也保持他的品行。
李沆在开封的宅子很小,大厅里面勉强能容纳一匹马,有人说这太过狭窄,李沆笑着说:“这宅子做宰相官署,是太小,可要传之子孙,已经够宽了。”
他的弟弟也劝他修缮一下住宅,李沆不肯:“鸟儿在林中树枝上做窝都可满足,为什么要住那么华丽的房屋?称心如意即可。”
7
在李沆的家中,有个仆人向他借了好多钱后逃走了,这个仆人的女儿刚十岁,到李沆面前,请求把自己卖掉为父亲还债。
李沆很是同情,像对待女儿一样对待这个女孩,一直养到她长大,还为她选了一个好夫婿,准备了陪嫁的财物。
这个女孩的父母后来回到开封,对李沆万分感激,李沆病逝后,他们主动为李沆守丧三年。
李沆五十二岁时,病逝家中,宋真宗极为悲痛,亲自到李沆家中祭奠,痛哭之时,对左右说道:“李沆忠良淳厚,始终如一,为什么老天不让他多活几年呢?”
李沆做宰相的时间并不算很长,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可他得到的评价极高,史书中称他为相“光明正大”,是宋朝“一代柱石之臣”,甚至还有“圣相”的美誉。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