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故事大全 > 爱情故事 >

断头台下的爱情呼唤

时间:  2025-03-23   阅读:    作者:  馨文居

  2013年9月28日,举世闻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在湖北省武汉市开馆。起源于英国伦敦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是全球顶级蜡像展览馆,与真人一比一制作的蜡像吸引了无数人。目前全球有十四个场馆。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是继香港、上海之后,中国的第三个场馆。

  蜡像馆的创建人杜莎夫人,一生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从管家的女儿到皇室工匠,从逃过断头台厄运到成为举世闻名的蜡像制作大师,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男人--库蒂尤斯医生,始终与她紧密相连,然而与她的关系却是一个谜。英国作家凯特·布里奇所写的《蜡像神话:杜莎夫人的生活和传奇》,揭开了这层神秘面纱……

  人体模型的温暖

  1760年杜莎夫人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婚前她的名字叫玛丽·格罗斯霍茨,在她的出生证上没有父亲的名字。她的亲生母亲则是医生库蒂尤斯的女管家。

  私生女身份,让童年的玛丽并不快乐。她与母亲住在库蒂尤斯医生别墅后院的一个小房子里。玛丽没有父亲,库蒂尤斯医生是她接触到的唯一一个成年男子。不知道为什么,玛丽总是想靠近库蒂尤斯。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库蒂尤斯的书房里最显眼的是一具医用人体模型。光滑的质地,根根分明的肋骨,空洞无神的眼和光秃秃没有头发的脑袋,组成了一个恐怖的医用人体模型。这是库蒂尤斯为了进行医学解剖教学而制作的蜡像。

  有一次,玛丽又蹲在门外偷看库蒂尤斯工作。当她看到医生专注地盯着那个脑袋,细心抚摸查看了一个小时后,她情不自禁地说道:“天啊,真希望我能变成这个蜡像脑袋,这样就可以被库蒂尤斯医生注意到了。”

  房间很安静。库蒂尤斯听到了这句话,他打开了房门,看到了还没来得及逃跑的玛丽。他慈祥地注视着她,抚摸着她柔软卷曲的头发,牵着她的手,将她带进了工作室。

  那天库蒂尤斯家中没有人。清晨的阳光和煦,为世界披上了金色的温柔外衣。库蒂尤斯将玛丽抱在腿上,一一为她耐心地讲解人体医学知识。“这是大脑,这是小脑,这是脑桥……宝贝儿,告诉我,你害怕吗?”

  玛丽摇了摇头,说道:“库蒂尤斯医生,和您在一起,我什么都不怕。”库蒂尤斯温柔地笑着亲吻了小玛丽的额头。

  这是玛丽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一个片刻。此后,每次看到那些用来做医学教学用的蜡像,玛丽都会想起那个被库蒂尤斯医生吻过额头的快乐安详的清晨。这些蜡像在她的眼里不再恐惧,它们散发出的光泽都有着爱的温暖和渴望。

  1768年,库蒂尤斯来到巴黎,由于他的外省医生的医术并不为巴黎人所接收,迫于生计,他的另一个才能:制造医用人体蜡像由此得到了充分发挥。由于手艺精湛,做出的人像并没有像雕塑家那样夸张,而始终保持着做医学教学人体模型的精准和真实,库蒂尤斯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他被频频请到贵族家中,为他们制作蜡像。随后,库蒂尤斯将玛丽和她母亲接过来当他的助手。

  来到巴黎的那天,再次见到库蒂尤斯医生,玛丽情不自禁地冲上前,紧紧地抱住了他,柔声细语说道:“我终于又见到您了,库蒂尤斯医生大人!”此时,玛丽的母亲眼睛红了,而库蒂尤斯医生也紧紧地抱住了玛丽。

  年仅8岁的玛丽在库蒂尤斯的指导下,学会了制造蜡像,每一个蜡像,都是库蒂尤斯医生亲自指导玛丽做的。

  玛丽通常要先画草图,然后用黏土制作出人头的塑像,接着用石膏做个模子,再将融化的蜡倒进模子里,等蜡冷却后再将模子去掉,一个蜡像人头就初步成型了。然后,她要小心地往蜡像上嵌进牙齿和眼睛模型;头发需要一根一根地插入蜡像脑袋,这个过程有时需要花几周时间。最后的工作就是往蜡像上涂一层仿人皮肤的色彩,色彩的绝密配方库蒂尤斯只传给了玛丽一人。

  将蜡像上色后,一个栩栩如生的蜡像就制成了。如果需要制成真人大小的蜡像,还需要用蜡造出手,而衣服里面的部分,则全是木头支架和皮革。这就是最初的蜡像。所有人都觉得这些蜡像形状恐怖时,玛丽却对它们发自内心的热爱。

  玛丽的母亲去世后,玛丽对库蒂尤斯更加依赖。奇怪的是,玛丽感到一种超越爱的力量在他们之间流淌。

  巴士底狱前残酷的选择

  1784年,库蒂尤斯为路易十六的情妇杜巴里夫人雕过一具躺在床上的诱人蜡像。

  杜巴里夫人是一个非常自恋的女人,无数画家为她画过肖像,制作过雕塑,都未能让她满意,因为她觉得一切被艺术夸张后的作品都无法真实地反映出她的美。直到库蒂尤斯为她做出了一尊连乳房微微翘起的角度都与真实情形丝毫不差的蜡像。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而路易十六看到这尊蜡像时,也为这栩栩如生的美人惊呆了,他情不自禁地亲吻了“娇艳欲滴”的嘴唇,问道:“这是哪位天才制作的美人?”就在众人告知蜡像是库蒂尤斯制作的时候,库蒂尤斯却将此荣誉给了玛丽,他说道:“所有最重要的部分都是由我的助手玛丽完成的,而我只是做了大致轮廓的塑造。”

  就这样,玛丽被带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面前,开始为法国的王室制作蜡像。而库蒂尤斯则退居幕后,将所有的光芒都让给了玛丽。

  然而,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冲击。

  在法国巴黎市区的东部,有一个巴士底狱广场。200年以前,举世闻名的巴士底狱曾经耸立在这里。巴士底狱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它是根据法国国王查理五世的命令,按照12世纪著名的军事城堡的样式建造起来的。到18世纪末期,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和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当时一共只关押七名囚犯。巴士底狱居高临下,俯视着整个巴黎,活像一头伏在地上的巨兽。凡是胆敢反对封建制度的著名人物,大都被监禁在这里。

  1789年7月13日这一天,手执武器的人群攻占了一个又一个的阵地,巴黎市区到处都有起义者的街垒。最后只剩下巴士底狱还在国王军队手里。猛烈的炮火射向巴士底狱。此时的玛丽坐在家中惶恐不安,她的家已经被愤怒的民众包围,他们要烧死这个为王室制作蜡像的女人。

  玛丽的心里忐忑不安。库蒂尤斯整了整衣冠,打开了家中后院的一个通道,玛丽紧紧地抓住库蒂尤斯的衣角,库蒂尤斯像小时候一样,温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说道:“玛丽,让我去和他们谈谈。我们只是一个匠人,制作蜡像的匠人,我们不是王公贵族,我们不是他们的敌人。”

  说完,库蒂尤斯轻轻打开了那扇窄小的门。

  玛丽躲在家中的床底下,听着屋外喧嚣声,人马声,枪炮声和吼叫声。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久,直到门外传来敲门声。玛丽刚刚打开门,就惊恐地看到一名男子用长矛挑着两个人头走向她的家里,那是巴士底狱狱长和另一名官员的头。革命者求玛丽为这两个人头制成“死亡面具”蜡像。而库蒂尤斯已经被他们囚禁。除非玛丽能分毫不差地制作出死者的脑袋蜡像,挂在城外示众,千百年不腐不烂。否则他们就杀了库蒂尤斯。

  玛丽走到长矛的一端,看着那被挑起的血淋淋的脑袋,她闭着眼睛,用尽生平最大的力气,燃尽内心所有的勇气,奋力取下了那个还睁着眼睛的脑袋,将它抱在手里,转身,一步一步走向工作室。

  那是最恐惧的一夜,也是最让玛丽成长的一夜。那一夜,她必须说服自己,精准是制作一尊好蜡像的唯一标准。每一根眉毛都和真人一样是唯一分散她内心恐惧的方法。她要消弭一切情感,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量化面前所看到的一切。血不再是血,死亡也不再是死亡。而蜡像,就是蜡像,不应掺杂任何艺术加工。

  头颅原形制作完成后便进入复杂的加工工序,眼睛、毛发及皮肤的着色都是极为细致的工作。眼珠采用一种玻璃状塑料丙烯酸类树脂代替,这会使人的眼睛看起来炯炯有神,瞳孔内的放射状线条都是以水彩手绘而成,甚至细微到连眼白内的微丝血管都要用红色的幼丝线做出来。

  牙齿的制作更高级,取模、染色,简直就好比为人做了一副假牙。而蜡像人的头发则是按度身时取得的样本,找寻类似发质的真人头发,再经由手工一根一根地植入蜡像内,然后经过清洗、裁剪,最后是梳理发型,工程可谓十分浩大。

  最终,玛丽做出了让革命者们满意的被处决的贵族人头,以此救出了库蒂尤斯。因为革命者需要他们做出更多的被处决的脑袋,以惩戒王宫贵族,以纪念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在战争面前,玛丽精湛的手艺成了唯一使她生存下去的途径。而与库蒂尤斯相依为命,给了她跨越断头台的勇气。

  “死亡面具”下最后的温情

  从那以后,被砍掉的法国贵族的人头就源源不断送到玛丽家中,这些受委托制作的“死亡面具”蜡像,都被革命者拿出去四处展览和宣传。

  后来巴黎引进了断头台,处决人更加方便了,玛丽的生意也更忙了起来,她经常要到断头台前或玛德琳公墓中捡回被处死的贵族人头,替他们雕刻“死亡面具”。

  由于被砍头的贵族是如此之多,到后来,库蒂尤斯和玛丽甚至和首席刽子手查尔斯-亨利·桑森达成了一项协议,只要他砍下那些“公众敌人”的人头,就通知他们一下,好让他们在人被埋葬前及时将它们制成“死亡面具”。

  1793年当路易十六被处决后,他的尸体立即被武装警卫护送到一个装满生石灰的坟墓中,玛丽随即前往断头台,抱着路易十六滴着鲜血的脑袋回到家中。

  库蒂尤斯无法安慰玛丽,他像过去一样,为玛丽清洗了工作台,对她说道:“真实与还原,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他握着玛丽的手,给予了玛丽无限的力量。玛丽制作的路易十六的人头蜡像后来在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恐怖屋中被展了出来。

  1794年,年迈的库蒂尤斯突患重疾,在生命消亡的最后一刻,库蒂尤斯亲口说出了一个秘密:他是玛丽的亲生父亲。他请求她原谅他。为了弥补他的愧疚,他将毕生所制作的全部蜡像都赠予给玛丽。

  那一瞬间玛丽仿佛顿悟了库蒂尤斯一生给予她的所有爱与呵护。母亲已逝,玛丽永远无法再印证库蒂尤斯的临终遗言,她将这个秘密埋在了心里,直到临死前才写下了一句话,“我将与我的亲生父亲库蒂尤斯重逢了。”

  1795年玛丽接管了库蒂尤斯所有蜡像生意,并嫁给了一名小她8岁的工程师弗朗科伊斯·杜莎,从那以后,她就成了杜莎夫人

  1802年,杜莎夫人到了伦敦,后来英法战争的缘故使她无法回到法国,于是杜莎夫人带着她的蜡制品游遍大不列颠和爱尔兰。1835年,她74岁高龄时,她在伦敦贝克街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展览。整个馆由3层楼及地下室组成,分4个展览层。杜莎蜡像馆的蜡像经常令人真假难分。20世纪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在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动乱:在熊熊大火中、地震以及空袭炸弹中依旧保存下来。

  今天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有机融合了多彩的历史和21世纪的历史人物。就如杜莎夫人曾经所说的,一切都会流逝,一切都会物是人非,假如记忆可以保存,唯一的方式就是真实地还原它们。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那一季的莲花开落蓝色风信子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少年的你无处安放的爱情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行至盛夏,花木扶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