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背景解析】
宋濂(音lián),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省浦江县)人,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明朝初年.宋濂受太祖朱元璋的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他参与制订了明朝的典章制度,主持编撰《元史》,被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晚年因其孙宋慎获罪而被牵连,贬谪到茂州(今四川省茂县),病死于途中,时为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
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追随唐宋古文传统,开有明一代文风。有《宋文宪公全集》存世,后编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中。本文收于《宋文宪公全集》卷三二中。
本文首先以生动的文笔描绘了川蜀的奇景和入川之途的艰险;进而说明游览奇山异水不仅使陈庭学诗歌创作大有长进,而且使他精神愈加振奋,志向愈加高远;最后婉转地劝勉陈庭学,不但要注重外在的阅历,而且要加强内心的修养。那么如何加强内心的修养呢?宋濂没有说,而陈庭学是明白的,就是要读圣贤之书,因为宋濂是主张“宗经”和“师古”的。
【原文节选】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①,水有瞿唐、滟滪之虞②。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③,肝胆为之掉栗④。水行,则江石悍利⑤,波恶涡诡⑥,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⑦,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⑧。
天台陈君庭学⑨,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解析】
[1]剑阁:设于川陕间的关隘,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间。栈道: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木建成的通道,主要见于川、陕、甘三省交界的山岭中。
[2]瞿唐:瞿塘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滟滪:音yànyù,滟滪堆,在瞿塘峡口,为长江之中突出的巨石,是古代著名的险滩。
[3]杳:音yǒo,幽深。
[4]掉栗:惊恐得颤抖。掉,动摇。
[5]悍:强劲,此处是坚硬的意思。
[6]诡:怪异,此处是变化莫测的意思。
[7]糜:音mǐ,倒下,此处是撞倒的意思。
[8]嗜:音shì,爱好。
[9]天台:县名,明朝属浙江省台州府,今浙江省天台县。
[10]中书:中书省。明初沿元代制度设置中书省,总领百官,掌中央行政事务,下设左右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掾:音yuàn,属官的通称。
[11]都指挥司:即都指挥使司,官署名,掌管一省军事。照磨:都指挥司中的属官,掌管有关官吏考课的卷宗事宜。
[12]成都:明朝府名,今四川省成都市。
[13]扬子云:西汉文学家扬雄,字子云,擅长辞赋,成都人。司马相如:字长卿,西汉文学家,擅长辞赋,成都人。诸葛武侯: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丞相,受封为武侯。
[14]射:射覆。以文字隐喻事物,让人猜测,由文字游戏发展而成的酒令。
[15]京师:明初京师在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
[16]圣主:指明太祖朱元璋,他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公元1368年至1398年在位。
[17]齿:指年龄。耄:音mào,八十岁至九十岁之间,泛指年老。
[18]颜回: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原宪:字子思,春秋末期宋国人,孔子的弟子。
【翻译】
西南地区的山水,惟独川蜀最奇特。然而,它离中原地区有万里之远,走陆路,有剑阁、栈道,行走艰险;行水路,有瞿塘、滟滪,令人心惊。骑马前进,那么,在竹林覆盖着的崇山峻岭间走上十来天也见不到它们的顶峰,等登上顶峰向下俯视,只见陡峭的山崖高达万仞,幽深莫测难以见底.惊恐得肝胆颤抖。乘船前进,那么,江中的石头坚硬锋利,波涛汹涌,漩涡变化莫测,行船稍有尺寸的误差,就会被撞得粉碎而像泥土一样散开来沉入水中,乘客就成了鱼鳖的食物。往川蜀去的路途艰险到如此程度,所以,不是当官而有势力的人,不可以去游历;不是有才能而会写文章的人,即使去游历也不会有收获;不是身强力壮的人,大多老死在那里:为此,爱好奇山异水的人都感到遗憾。
天台人陈君庭学,能写诗。他先任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建立了功劳,擢升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达成都。成都是川蜀的要地,是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的故居,是英雄豪杰攻战与防守的遗迹,是诗人文士游览、眺望、饮酒、射覆、赋诗、歌唱、呼喊的场所。这些庭学全都游览过,而且过后一定发挥兴致写作诗歌,来反映那些地方的景物与时世的变化,因此他的诗就更加精美了。过了三年,他按照惯例辞职返回,与我相会于京师。这时候,他的精神更加焕发,语气更加豪壮,志向更加高远,大概从游历山水之中获得了很多启迪吧。
我非常自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过出去游历天下的志向,只是因为学业未成而没有空闲。等到壮年可以出游的时候,正值四方战乱,无落脚之处。等到如今,圣主兴起,天下平定,直到四海的边际都被统一成为一家,可是我的年龄却更加衰老了。想要像庭学那样去游历,还可能办得到吗?然而,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像颜回、原宪那样的人,都是坐守在简陋的居室中,蓬蒿等野草长得遮住了门户,可是他们却总是意气风发,仿佛能将天地囊括于胸中,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还有超出山水以外的东西吗?庭学可以回去尝试着在这方面作一些探索。如果有所收获,就请告诉我,那我可就不只是这一次的惭愧罢了。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