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1冬,振武军吏走2驿马诣阙告饥,公卿廷议以转运使不得其人,宜选才干之士往换之。吾族子重华适当其任。
至,则出赃罪吏九百余人,脱其桎梏3,给耒耜与牛,使耕其傍便近地,以偿所负4,释其粟之在吏者四十万斛不征5。吏得去罪死6,假种粮7,齿平人有以自效8,莫不涕泣感奋,相率9尽力以奉其令,而又为之奔走经营10,相原隰之宜11,指授方法:故连二岁大熟,吏得尽偿其所亡失四十万斛者而私其赢余,得以苏息12,军不复饥。君曰:“此未足为天子言13。请益募人为十五屯14,屯置百三十人而种百顷,令各就高为堡15;东起振武,转而西,过云州界,极于中受降城16,出入河山之际17,六百余里,屯堡相望,寇来不能为暴,人得肆18耕其中,少可以罢漕之费19。”朝廷从其议,秋果倍收,岁省度支钱20千三百万。
八年,诏拜殿中侍御史,锡服朱银21。其冬来朝,奏曰:“得益开田四千顷,则尽可以给塞下五城矣。田五千顷,法22当用人七千。臣令吏于无事时督习弓矢为战守备23,因可以制虏,庶几所谓兵农兼事,务一而两得者也。”大臣方持其议24。
吾以为边军皆不知耕作,开口望哺25,有司常僦人26以车船自他郡往输,乘沙逆河,远者数千里,人畜死,蹄踵交道,费不可胜计。中国坐耗27,而边吏恒苦28食不继。今君所请田29,皆故秦汉时郡县地,其课绩又已验白30。若从其言,其利未可遽以一二数也。今天子方举群策以收太平之功,宁使士有不尽用之叹,怀奇见而不得施设也?君又何忧?而中台士大夫亦同言侍御韩君前领三县,纪纲二州,奏课常为天下第一;行其计于边,其功烈又赫赫如此;使尽用其策,西北边故所没地,可指期31而有也。闻其归,皆相勉为诗以推大32之,而属余为序。
1六年:元和六年。
2走:骑。
3桎梏:枷锁。
4以偿所负:以补偿所欠的资粮。
5释不征:不征,不能征收。
6吏得去罪死:官吏没有因为自己的罪而判死刑。
7假种粮:借每年留下来来年下种的粮。
8齿平人有以自效:齿,同列。平人,百姓。自效,有所效仿。
9相率:相互激励。
10经营:管理。
11相原隰之宜:原隰,土壤。
12苏息:恢复。
13未足为天子言:还不值得当做一件大事给天子说。
14屯:军屯。
15就高为堡:在高地筑城堡。
16极于中受降城:
17出入河山之际:游览的时候。
18肆:大胆。
19少可以罢漕之费:稍微能够缓解漕运的费用。
20度支钱:
21锡服朱银:即朱衣银笏。
22法:条例、规定。
23督习弓矢为战守备:
24方持其议:正在讨论中。
25开口望哺:等待供养。
26僦人:派人。
27中国坐耗:中原因此损耗。
28恒苦:一直苦于。
29请田:上奏请求开田耕种。
30其课绩又已验白:考核结果已经验证。
31指期:指日可待。
32推大:褒奖、推崇。
从文章写作的背景来看在,在元和九年冬,振武京西营田和籴水陆运使韩约(字重华)赴京述职,奏请在原屯田千顷的基础上,再增开四千顷,以满足塞下五城军饷的需要。这是朝行而夕效、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建议,本应顺利通过,但因此时宰相武元衡已遇刺身亡,屯田制的倡议者和支持者李绛也因足疾免相,继任者可能因政见不同,未予积极支持,致使这一合理建议被搁置下来。韩愈对此深为惋惜,于是写了这篇赠序表示支持,希望再议时能获通过,同时也想以此来安慰韩约,使他坚定信心,等待时机。这篇赠序虽然带有论辩性质,但在朋党纠纷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韩愈也可能不想过多地直接卷入这场是非之争,所以没有采取刺激性太强的驳论形式,而是摆事实,讲道理,正面论证其人可信,其策可行。介绍韩约,紧紧围绕着屯田;介绍屯田,又是为了突出韩约。写人写事,融为一体,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对于这篇文章,从全文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四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中主要是介绍韩约在什么情况下出任水陆运使。而第二个层次其实是说,韩约担负此任不是靠私人关系,而是靠自己的才干,经过“公卿廷议”集体认定的,这就从人事关系方面把某些人可能存在的怀疑加以扫除。到了第三个层次,在这里是主要介绍韩约担任水陆运使以来的业绩。最后一个层次则是主要写韩约提出新的建议,引起了争议。我们知道韩约“益开田四千顷”的建议是切实可行而且会行之有效的,本来不应该引起异议,而现在却引起了争议,显然是人事方面的原因。接着韩愈表达出自己对韩约的安慰和支持,主要是希望他能够坚持下去,真正做一些为民为国家谋福利的好事情。我们从这里可以理解到韩愈的一片赤字之心。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