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三年秋,天子开天章阁,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使坐而书以对。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言此非愚臣所宜及,惟陛下所欲为,则天下幸甚。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徼塞1,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呜呼盛矣!学校王政之本也!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2。”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是以诏天下之日,臣民喜幸,而奔走就事者,以后为羞。其年十月,吉州之学3成。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李侯治吉,敏而有方,其作学也,吉之士,率其私钱一百五十万以助。用人之力,积二万二千工,而人不以为劳。其良材坚甓之用,足二十二万三千五百,而人不以为多。学有堂筵斋讲4,有藏书之阁,有宾客之位,有游息之亭,严严翼翼5,壮伟闳耀,而人不以为侈。既成而来学者,常三百余人。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进不能赞扬天子之盛美,退不得与诸生揖让乎其中,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6。善教者,以倦之意7,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故李侯之绩,及于学之立,而不及待其成,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怠以中止。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8,而谒于学门9,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然后乐学之道成,而得时从先生耆老,席于众宾之后10,听乡乐之歌,饮献酬之酒,以诗颂天子太平之功。而周览学舍,思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故于其始成也,刻辞于石,而立诸其庑以俟。
1海隅徼塞:偏远的地方。
2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即全国各地到处都建立学校。
3学:学校。
4堂筵斋讲:讲学的地方。
5严严翼翼:严严整整。
6其入于人者渐:内化到人心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7以倦之意:以缓慢的进程。
8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希望我有一天能荣归故乡。
9谒于学门:参观学堂。
10席于众宾之后:在听众席的后排坐着。
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宣扬了他的立学主张,他认为立学之根本是为王政,“学校王政之本也!”自古以来衡量致治盛衰,即以学之兴衰作为标志。如三代极盛时期,就做到了“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所以,他赞叹立学是“盛美之事”。读者可以在他的文章中聆听到这样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个国家自上而下地重教重学,重视教化,那么必然会改变社会风气,使社会“礼让兴行”,“风俗纯美”,有学识之士“道德明秀”,老百姓“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家庭里尊长爱幼,“长幼相孝慈”,人际间发扬“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的互助互爱的美德。因此,教化的美好结果就是“道成”,人们的好的品德,要从教育中获取,人们有了好品德,社会才有好风习,广而推之,国家才能王政,这就是立学的重要性。作者于文中盛赞朝廷“天下皆立学”的决旨,盛赞吉州办学舍的举动,盛赞吉州州事李侯赞助兴学及吉州百姓鼎力创建学舍的动人事迹,材料翔实,具体而生动。故此文的内容,能给人以丰富的美育思想。这种美育思想启发人们重视教育,注重从根本上培养人材,自觉地接受教育,得到教育的美的熏陶,提高并美化人们的精神境界,从而自觉地形成纯美的社会风气。这样的审美意义于历史于今天都将是有价值的。其实这篇文章中,欧阳修所表达的重视教育、教化的观点就是《礼记·学记》中所说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道理,这真的是真知灼见,只有教育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团体,改变一个社会,改变一个国家,改变一个时代,这只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教育,真正学习古人的智慧,用好的教育来教化人心,使家庭安乐、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太平。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