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伏见河东百姓科配最重者,额定和籴1粮草五百万石。往时所籴之物,官支价直不亏2,百姓尽得茶丝见钱;自兵兴数年,粮草之价数倍踊贵3,而官支价直十分无二三。百姓每于边上纳米一斗,用钱三百文;而官支价钱三十,内二十折得朽恶下色茶4。草价大约类此。遂致百姓贫困逃移,而州县例不申举5。其本户二税、和籴不与开阁6,税则户长陪纳7,和籴则村户均摊。已逃者既破其家,而未逃者科配日重。臣至代州崞县,累据百姓陈状,其一村有逃及一半人户者,尚纳全材和籴,旧额均配与见在人8。臣兼曾差大理寺丞史谭,检得岚州平夷一县已逃未检人户,共四十一户。诸州似此者甚众。
臣今欲乞下转运司,差清干官三两人,于并、代等十五州军系有和籴处,检括已逃人户。其逐户下二税、和籴额定数目,并与倚阁9,候招辑得人户归业10,各令依旧均配。仍许诸县人户见均摊着和籴及户长陪纳逃税者,列状自陈。所贵重困之民11,免此重迭科配。
1额定和籴:先定好的赋税数目。
2官支价直不亏:官方所给的价钱合适。
3数倍踊贵:增长了几倍。
4内二十折得朽恶下色茶:其中有二十是换成了下等的极差的茶叶。
5例不申举:按惯例不上报。
6其本户二税、和籴不与开阁:
7户长陪纳:村子里的大富人家缴纳。
8见在人:还在村子里的人。
9并与倚阁:
10候招辑得人户归业:等到召集的流落的人家回到农村。
11所贵重困之民:尤其困乏的民户。
欧阳修这篇文章所探讨的是减免税收的问题。我们知道在过去,如果出现太平盛世了,或者是遭受到了严重的天灾了,或者是在新帝登基或者是重大的事情发生时,都常常出现减免税收的情况,这就给百姓大大减少了负担,就比如在汉文帝的事情,一度出现了“三十税一”的情况,甚至出现了全免税收的情况,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而欧阳修这篇文章也是说的这个问题。本文在运用材料上本文具有三个特点,一是重数字材料。运用数字材料作论据是议论文章常用的,数字用作对照说明,能实事求是地的反映情况,其中的数字都能起很强的说是作用,真实地反映当地的实情。二是紧扣有关税制、和籴的材料。揭露税制、和籴的腐败,也是本文的要旨之一。作者精择了两处有关税制、和籴的材料,文内开头即用“河东百姓科配最重者,额定和籴粮草五百万石”,指出了百姓过重的和籴负担。三是选取典型材料。札子的篇幅有限,故作者择取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来说明事理。文中的“河东百姓科配最重者,额定和籴粮草五百万石”,这些材料都是调查中见到的典型,百姓所负科配之重,逃移之多从此材料可见。总之,作者善择材料、精择材料,让真实材料为议题服务。这些真实材料在文内显示了浓烈的真实色彩,它们质朴无华,但实实在在。正由于这些充满民情的真实材料,使得内容充实,民情气氛浓郁。所以我们在阅读时,也应该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境界和美。当然为了使得文章内容充分,作者举出了很多实例,这也是需要我们在阅读时细细体会的,只有真正读懂了这些例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