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开花的海水稻
因为常年为纪录片写解说词,很多时候,我足不出户就能领略来自中国各地的风物,里头不乏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就拿我们司空见惯的稻米来说,大家觉得大米应该就是米色的,一种被阳光染过的、介于驼色和白色之间的颜色。但是在广东湛江,却有一种稻米是红色的,被称为“海红米”。
红色的米会不会让人更有食欲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红色的海鲜捞粉、红色的糯米糍粑,就比“普通款”更诱人,红米海鲜粥、红米肠粉、红米鲍鱼更是让人隔着屏幕都流口水。
海红米是怎么种出来的呢?
我们在拍摄纪录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规律:几乎每一种特产背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一切都是偶然发生的幸运。
卜巢村是雷州半岛上的一座古村,村里的大姓是林氏。据说200多年前,林氏一族为避祸来到此处。为了生存,人们在海边的滩涂开荒种地。然而,一场大潮引发海水倒灌,冲毁了刚开垦的农田,禾苗都被冲倒,烂在了海水中。收拾残局时,有人在海边的红树林里发现了几株野稻,它们在海浪中仍顽强生长。林氏族人尝试着把野稻的种子收集起来加以栽培。野稻不负众望,不仅扛住了风浪和海潮的侵袭,还结出了谷穗,产出了红色的稻米。因为谷穗有着长长的芒刺,人们便叫它长毛谷。
以今天的眼光看,林氏一族幸运地发现了长毛谷扛风、耐盐碱的优良属性,它也成了他们最大的财富倚仗。从此,野生的长毛谷变成了农作物,在雷州半岛上成片生长。
人类在地球上开疆拓土,有的物种消亡,有的物种被人类发现、驯化,人类的脚步不断前行,世界被探索出的区域不断扩大,水稻就是被发现和驯化的物种的卓越代表。我觉得卜巢村的移民往事,大概就是人类和水稻关系发展变化的最好例证。
微距镜头下的海水稻根须
我们用微距摄影机拍摄了试验室里的长毛谷,发现了它的生存奥秘—这种水稻的茎节处会长出须根,细小且茂盛。
长毛谷之所以生长在海边滩涂,得益于它的匍生性(植物的茎平贴或近似平贴地面生长,可以在接触地面的节点处生根,从而形成新的植株,有助于植物的繁殖和扩展)。它们的茎秆很难扛住海潮,但被冲倒后,茎节处生出根须,水稻匍匐于地表,扎根于大地,就能继续生长。发达的根系不仅能让根扎得更牢,还能最大程度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海水稻的故事触动了整个摄制组—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水稻通过不断进化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这是一个物种的坚韧和智慧。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