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庆余年2》火热播出,有眼尖的剧迷发现了一个细节,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里的范思辙(郭麒麟 饰)显得十分“财大气粗”,戴上了金项圈。
有网友猜测,这是为了表示范思辙家有钱,而且范思辙的人设就是“眼里只有钱的富二代”,这个配饰契合了人物设定。也有网友表示,这不过是一个装饰品,没什么特别含义。
那么,为什么郭麒麟这个角色要戴个金项圈?
人人都可戴项圈
项圈是用金、银、铜等材质制成的饰物,多个影视剧中都有项圈的身影。
孩童戴项圈是较为常见的情形之一。在古装剧《甄嬛传》中,胧月公主就在周岁生日宴上戴了一个玉项圈;《西游记》里的红孩儿则戴着一个金项圈;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哪吒把乾坤圈戴在脖子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算是他的金项圈。
当然,并非只有幼童才能戴项圈,年龄稍长一些的青少年戴项圈也完全没问题。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中,主人公闰土戴的银项圈是他的标志性物件;电视剧《追风者》的牛春苗也戴着一个银项圈;还有《红楼梦》中荣国公府贵公子贾宝玉,戴的是明晃晃的金项圈。
成年人戴项圈也不罕见。
谍战片《潜伏》中,姚晨饰演的翠平在出场时就戴着一个项圈。
当然,对于成年人戴项圈这件事,更多观众是从古装剧看到的,尤其是清宫剧中的嫔妃们,很多都戴着各式各样的项圈,但严格地说,这些很可能不是项圈,而是璎珞和领约。
前面我们举的例子里,项圈是“光秃秃”的,基本就是一个环,而璎珞,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加了各种配饰的豪华版项圈,缀珠玉、垂流苏,更奢华精致。
《甄嬛传》中,端妃在温宜公主的生日宴上,把自己的陪嫁项圈送给了温宜,但这个银项圈正中间有一块平安锁样的装饰品,所以说它是璎珞更恰当。
《如懿传》中纯妃佩戴的璎珞做工更加精巧,看起来也十分华贵,不过在剧中它也被称为项圈。
除了“光溜溜”的项圈和精美的璎珞,清宫剧中的皇后、嫔妃在正式场合(册封典礼、皇帝选秀等)戴的又是另外一种“项圈”:领约。
领约是以金、银等贵金属为材质制成活口开合式圆环,圆环上镶嵌有东珠或宝石,和普通项圈与璎珞不同的是,领约的开口处两端各垂一根绦,佩戴时这两条绦自然垂于后背。
《延禧攻略》的高贵妃走路这一段正好向我们展示了领约的样式
和璎珞略有不同的是,领约确实也称为项圈。在崇德(清太宗皇太极年号)元年冠服体系中,领约就以“项圈”的名义被记录在冠服制度中。直到乾隆年间官方才正式在《会典》中将“项圈”更名为“领约”。所以把领约说成项圈也没毛病。
那作为古今人们偏爱的颈饰之一,项圈有什么作用呢?
戴项圈也有讲究
项圈最直观的作用就是装饰。
时间拉回明清时期,彼时立领服装是主流,而项圈刚好是立领服装的时尚“搭子”。和软塌塌的项链或其他装饰物相比,“硬朗的”项圈看起来更大气、利落,还能与立领形成形式上的统一感。
除了装饰外,对孩童来说,项圈还可能承载着长辈对其的美好祝愿。
鲁迅在《故乡》中提到少年闰土戴着一个银项圈,文中写道“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也可看出这一点。
对成人而言,项圈保平安的意味就没那么重了,更多是为了彰显财富和地位。
比如前面提到的清朝时期的领约,就不是谁想戴就能戴的。根据清代官方服饰制度的规定,只有嫔以上的内命妇和七品以上的外命妇可随朝服配戴领约。
而且,不同人能戴的领约也不一样。
首先,从装饰的宝石材料来看,只有内命妇和皇族外命妇、宗室贵女才有资格使用东珠,其余的外命妇只能使用红蓝宝石。另外,在宝石的数量上也不可坏了规矩,根据《清史稿·舆服志二》描述,皇后的领约圆环上有11颗东珠,皇贵妃的领约圆环上只有 7 颗。
《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里的领约
其次,那两根绦的颜色也不可乱用。皇太后和皇后、皇贵妃使用明黄色,其余嫔妃以及亲王、郡王的外命妇及宗女使用黄金色,其他的外命妇则使用石青色绦。
这种依靠项圈区分地位的做法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
王熙凤、贾宝玉、薛宝钗戴有金项圈,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也戴,而其他地位较低的角色,身上基本没有什么首饰,更别说华丽精致的金项圈了。
薛宝钗和“三春姐妹”的金项圈|图源:影视剧截图
虽然《庆余年》是一个架空历史的故事,原著作者和电视剧编剧并未明确交代这是哪一朝代的故事,但不论在何时,范思辙戴的金项圈,都能体现他范府二公子的“有钱人”身份。
毕竟,从外观上看,这个项圈可是相当有分量,按项圈直径1厘米、周长60厘米且为实心项圈来估算,这金项圈得有一斤多,按如今的金价算,价值好几十万。
郭麒麟头围55厘米,这个项圈看起来比他头还大
《庆余年2》的一段花絮视频也显示,面对父亲范建“这个圈是什么意思”的疑问,范思辙的姐姐范若若直接回答“有钱”。
当然,我们还是不太建议在脖子上戴过重的金项圈,一来,太重的项圈会增加颈椎的负荷,这对颈椎不好,二来,大金项圈对钱包也不是很友好。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