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7测量点位并不在攀测珠峰的主路上,他们要先沿着登山路线向东绒布冰川方向行走1000米左右,然后离开常规登山路线,向左侧山体攀爬。登山路线虽然不好走,但多少还有一点儿路形,可当他们拐出登山路,向左侧山体攀爬时,脚下便全是乱石,并且是五六十度的陡坡。李科带路走在最前头,其他人各间隔一米紧跟在后。没走多远,大家便开始大口小口地喘气。刚开始,他们每走50步左右休息一次,后来越走间隔的距离越短,40步、30步、20步。王澍感慨地说:“在海拔5300米的二本营,没觉得有多缺氧,这越往高处走差别越大啊,海拔5400米与5300米真是天壤之别。大口喘气都不管用,脚像踩在海绵垫上一样,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风趣幽默的程璐接过话说:“俗话说‘十里不同音’,在珠峰搞测量,自然是百米之外两重天。”
队员们都知道程璐是讲故事的高手,每次休息时,就让他来讲故事,以活跃气氛,给大家提神打气。
在寒冷、氧气稀薄的珠峰,程璐的乐观精神就像是缓释剂,似乎氧气含量也在大家的轻松一笑中逐渐升高,队员们又都精神抖擞起来,再次起身向目标出发。
天蓝得耀眼,雪白得眩目。一只老鹰顺着山谷朝着他们飞了过来,展开的双翼像一把伞,给洁白的大地投出一路阴影。
两个多小时后,他们到了Ⅲ7测量点位附近。在寻找Ⅲ7测量点位时,当年已经3次上到过点位的李科居然迷路了,他在山崖边来回寻找,可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标志物。这个点位,任秀波2005年为珠峰测高时曾经来过一次,虽然已过去多年,但他对点位的位置还有些印象。由于长年在野外作业,任秀波在对方位的判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感觉目前攀登的地方比原来的位置高出了不少,于是马上提醒李科,并讲明了自己对寻找观测点位的具体看法。李科对他的提醒表示认同。于是,他们在重新确定方位后,开始向下寻找,下撤30多米后,终于在一个陡峭的悬崖边找到了先前放在乱石窝里的帐篷,而点位就在离帐篷不远的地方。
李科他们之所以没有提前把帐篷搭起来,是因为前期的基础测量已经结束,只待登顶队员冲顶成功在峰顶架好觇标后,再进行交会测量。如果他们提前将帐篷搭好,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帐篷很有可能被大风刮跑。所以他们就把帐篷收起来放在乱石窝里,再用石头压住,一旦有了任务,再来点位值班时便于快速搭建。
Ⅲ7测量点位搭建帐篷的位置是所有交会点中最危险的。帐篷一边是岩石,一边是悬崖,稍不注意一翻身就有可能坠下悬崖。可是,李科和队友田锋曾在这个最危险的点位上一住就是11天。
找到点位后,康胜军和史志刚马上展开了重力测量,其余人员则负责数据记录及影像资料拍摄等工作。等了好一会儿,也不见康胜军读数,原来他的手彻底冻僵了,再加上这次使用的重力仪以前很少用,仪器调整出了问题。在此重要关头,熟悉仪器的任秀波立即上手操作,解决了故障,几台仪器分别在主点和副点完成了测量。
一个小时后,任务顺利完成,他们准备回撤下山。下山前,他们在悬崖峭壁上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冲顶新秀
自3月2日起,国测一大队53名测绘队员在珠峰及外围地区克服高原缺氧、气候恶劣及疫情影响等重重困难,陆续开展了水准、重力、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天文等方面的测量工作。他们完成了一等水准测量480千米、二等水准测量240千米、加密重力测量190点、绝对重力测量1点、天文测量1点、局部GNSS控制网测量60点、板块运动监测网21点,布设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临时基准站2点,完成了6个珠峰高程测量交会点的踏勘、选埋、高程传递等基础性测量工作。
4月6日,风轻云淡,天蓝如洗。
王伟、邢雄旺、刘亮等10名登顶队员从中国登山协会羊八井高山训练基地转场来到了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继续进行高海拔地区适应性训练。
王伟是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西安蓝田人,1992年出生,2014年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他品学兼优,身体素质好,参加工作后,单位每年一次的健步走活动,王伟每次都是一二名。当谈到大学毕业时选择国测一大队的原因,他说是因为自己热爱测绘事业,向往攀登珠峰,另外也是受国测一大队这个英雄群体的影响。王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大一上“测绘学概论”课时,他被老师讲的关于珠峰高程测量的故事深深吸引。那时他才知道,原来珠峰高程测量要用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当老师讲到高程测量的方法时,总是以国测一大队珠峰测高为范例;他更没有想到,为珠峰测高的英雄群体就在西安,自己竟然与他们同处一座城市。从那以后,王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珠峰测高的梦想开始在他心中孕育,他把毕业后进入国测一大队作为自己人生的首要目标。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