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岁月增中减,有味诗书苦后甜。"猛然回首,数十年轮;人生路上,书伴我行。
我上世纪50年代出生高城,当我略懂世事,已是"世泽书屋"的忠实读者了。 书屋仅几平方米,摆着满眼公仔书(图书)。租书1本1分,外借1日2分。拿着母亲节省给我的零花钱,或我捡破烂换取的汗水钱,租借《杨门女将》、《岳飞传》、《花木兰》等精忠报国的公仔书,常常看得如痴如醉。入读小学后,赶在天黑前完成作业(因那时没电灯,煤油限量供应),饭后往鉴江冲完凉,便直奔高城大球场听古仔。一张门票3分钱,是我软磨硬缠父母要来的。晚上前来炒更讲古者是凉茶铺老板李渣忠和高州师范朱雄伟老师。他俩能说会道、口若悬河:《三侠五义》里"五鼠闹东京",讲述得出神入化;《水浒传》中梁山泊108条好汉,描述得形神兼备。 故事高潮时的卖关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常吊足我胃口,让我欲罢不能。
后来随时任袂花中心小学副校长的伯母马琼英念高小时,图书室成了我课余涉猎书香的小天地。除爱看古代圣贤、民族英雄等书籍,还爱看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故事。读初中文革停课期间,更是"躲进学校图书馆,管它春夏与秋冬",埋头看《三家巷》、《红岩》、《林海雪原》等,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中学毕业后,上山下乡赴农场,工余拜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四大名著:大话《西游》、忠义《水浒》、奸狡《三国》、情爱《红楼》等,我忘情地纵身书海,打发寂寞难耐的时光。
上世纪70年代初,结束了五年知青生活,我顶职当了名教师(成为书香家庭一分子)。"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无涯须勤学".为了不误人子弟,我报读了中文大专函授,为期三年的系统学习,对《现代汉语》、《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等含英咀华,受益匪浅,不可同年而语:1978年茂名市五中恢复初中部,从20多间学校几千名初一级学生中,统考筛选100名优秀生入读初二。其时我任教公馆小学初一(2)班,42人参考上了41人。1980年调出市区教小学,更是得心应手:与毕业班老师齐心戮力,使市五小小学升初中的学生平均分、合格率、重点率连年名列前茅。任教的学生上十篇佳作被市优秀作文选和全国性期刊录用。此外,本人上十篇教学论文编入省市"教研资料";入选"市中小学十大优秀课例";荣获"市小学十杰新秀";被聘为首批小学高级教师;升任为市区小学最年轻的教导主任……
"心乐不嫌居室小,身安何用积金多;常留天地无穷趣,最爱书田不老松。"儿子工作后购进的数千册藏书,成了我打发晚年生活的精神食粮,"人约黄昏后,书香伴我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