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珍视我们曾经承受过的烦恼,珍视现在正处着烦恼,因为其中的每一个都是佛种!
我们去看朋友,随意谈起近日的生活,得到的常是一声叹息:“好烦呀!”有时坐在办公室中,左边不时传来叹息的声音,而右边有人推开一大叠待处理的文件:“真是烦死了!”还有一些时候,会接到不速的电话,我们耐着性子唯唯诺诺地听着,好不容易挂断电话,忍不住喘一口气说:“真烦!”最让人心惊的是我们的孩子,放学回家突然蹦出一句:“这种日子真是烦!”有一回,我看见亲戚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坐着发愁,走过去正想安慰他,他突然这样说:“少来烦我,我心情不好。”
这是个令人着烦的世界,工作的时候烦工作,生活的时候烦生活,忙碌时为奔波而烦,休息时为寂寞而烦。坐在家里也烦天下大事,走到室外又烦着环境与人群。
一个朋友说得最好:“如果有一天清晨醒来,心情很好,能维持这好心情一直到入睡,就是谢天谢地了。”烦死人的工作!烦死人的家事!烦死人的孩子!烦死人的电视!烦死
人的天气!虽然不至于真被烦死,时间却在忧烦中一寸一寸地死去了。恼人的事也不少,孩子为上课、考试、升学而恼恨着;青年为爱情、
婚姻、工作而恼恨着;大人为衣食、升迁、权位而恼恨着。恼恨着自己,恼恨着环境,恼恨着这个世界。
烦恼的本质
有一个孩子这样问我:“我真希望生在古代,因为现代有太多令人烦恼的事。古代人不知道会不会像我们这么烦恼?”
“自从人生在这个世界,烦恼就随着诞生了,不管生在古代、现在,或者未来;不管生在中国、美国,或者非洲。人虽有古今,地虽有南北,人性没有什么不同,烦恼的本质也是一样的。”我说。
“什么是古今中外相同的烦恼本质呢?”孩子问。“这是一个大的问题,我想我们还是从佛经的观点来谈吧!”在佛经里,非常确定的就是人的烦恼,凡人必有烦恼的本质,烦恼的
起因与反应可以大别为两种,就是“根本烦恼”与“随烦恼”——根本烦恼是烦恼的基本原因,随烦恼是随着根本烦恼的反应而生出的烦恼。
在根本烦恼的种子,随烦恼芽苗的生长中,佛教把烦恼说成八万四千种烦恼,这是一个无限的概数,事实上,这世界上的烦恼何止八万四千呢?
为了使烦恼得到对治,佛教共有八万四千法门,也就是八万四千的菩提。这不仅仅是消极疗治的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观点,是说任何一个烦恼都会带来一个觉悟、一次启发、一点智慧,所有的烦恼都是智慧的芽种,所有的智慧则正是烦恼结出来的花果。
由此观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如果过的是无烦恼的人生,必然的,我们就会过无智慧的人生。
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
所以,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之中,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是一体不二的。
这有一点像一个钱币的两面,两面虽有不同,钱币是同一个。在《法集经》里,有一位奋迅慧菩萨问无所发菩萨什么叫做菩提。无所发菩萨说:“善男子!言菩提者,无分别,无戏论法,即其言也。善男子!见我者,名为戏论,此非菩提;远离我见,无有戏论,名为菩提。善男子!着我所者,名为戏论,此非菩提;远离我所,无有戏论,名为菩提。随顺老病死者,名为戏论,此非菩提;不随顺老病死,寂静无戏
论,名为菩提。悭、嫉、破戒、嗔恨、懈怠、散乱、愚痴、无智,戏论,此非菩提;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无戏论法,名为菩提。邪见,恶觉观、恶愿,名为戏论,此非菩提;空、无相、无愿,无戏论法,名为菩提。”
这里说明了遇到烦恼的时候,一个人如果随顺于烦恼就不是菩提,只有心不染着,能转烦恼为智慧的才是菩提。
烦恼的本质虽同,但因人所见而异,佛陀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斯由少学过。”——烦恼只是水一样的东西,有智慧的人因它而觉悟,愚笨的人因它而随入生死,这就像牛吃了水化成牛乳,而蛇喝了水反而变成毒汁一样。
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比喻,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也讲了一个同样高明的比喻:“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色白黑色。谷草因缘,其乳则有色味之异。是诸众生,以明无明业因缘故,生于二相。若无明转,则变为明。一切诸法,善不善等,亦复如是,无有二相。”
我们译成白话是:“在雪山上有一种肥腻的草,牛吃了这种草就产出纯净的牛乳,不会有青黄赤白黑等颜色。只是由于吃谷草的因缘,使牛乳有一些颜色味道的差别,牛乳是牛乳则都是一样的。这就像各种众生,由于明、无明、业力、因缘的不同,而生出相异的相,如果能把无明的沉迷转了,心就开悟明净,一切诸法,善或者不善都像是这样,只要能转,就没有不同了。”
以上这段经文,是明白地触及了烦恼与菩提的人生本质毫无二致,人迷于事理则成烦恼,人悟于事理就化为菩提,因此,佛陀在《仁王护国经》里说了一段著名的话:
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何以故?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
火中生莲,转识成智
烦恼与菩提不二如一的实性,时常受到小根器的人怀疑。甚至连小承行者都不免生出分别之心,认为必须先破烦恼、断烦恼、舍烦恼才能求菩提,在六祖的时代,就曾有一位薛简问过同样的问题,我们来看六祖的见解。
薛简问道:“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
六祖说:“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薛简问:“如何是大乘见解?”
六祖说:“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灭,在贤圣而不增,位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位不迁,名之曰道。”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