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弯弯》从胚胎到分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初,两个少女先后闯进我的心灵深处,她俩分别是我的邻居和邻居远道而来的表姨。两个性格不同的女性,如果用花比喻,一个像红牡丹,热烈如火,艳丽夺目;另一个似白茶花,低调内敛,清雅秀丽。情窦初开的岁月,我与她俩先后上演过终生难忘的情感故事。
那时,我拥抱文学梦,兴奋地奔走在通往缪斯故里的路上。其实,那是遥不可及的目的地,我自不量力,刚读了《金粉世家》《啼笑姻缘》两本小说,竟想效法张恨水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表现手法,准备写篇言情小说。
20出头,血气方刚,豪情满怀,激情洋溢。熬更守夜十几天, 拟好《梦绕西河》写作提纲。接着一鼓作气谋篇布局,起早摸黑奋笔疾书,历时数月写出初稿,迫不及待送给发表过中篇小说的蔡老师过目。
蔡老师耐心看完全文,平易近人地对我说,要多读文学名著, 领悟写作技巧,用心观察生活,具备了创作能力再动手。并建议我先写短文,练就了文笔积累了素材再写中长篇。蔡老师很留情面地全盘否认了我的心血。当时的感觉,真像有人当头浇了一盆冷水。
还好,我没有气馁,懂得忠言逆耳难能可贵。拜访蔡老师当晚,我以读者的眼光将自己的文字冷静地阅读了一遍。粗糙乏味的语言,平铺直叙的描写,风平浪静的情节,读起来味同嚼蜡。
精力和经历不可兼得,激情与冷静难以同行,人生两大遗憾。所幸我清醒得不算晚,及时放弃水中捞月,开始认真拜读文学名著,在磨练文笔的同时积累创作素材。乡医是身不由己极为繁忙的职业,我挤出零零碎碎的业余时间,在读书学习的同时,每天晚上坚持记日记,写临床心得,把生活中与工作上有意义的人和事变成文字。很感兴趣的内容则直接写成散文、短篇小说或医学科普作品,向对口刊物投稿。日积月累十几年,20多篇中短篇小说、200余篇医学科普作品在全国相关期刊上发表。这些文章,有的成了《西河弯弯》的原始素材。
1997年离开鸦鹊湖,回老家创办港头医院。工作环境变了,人际关系简化了,属于自己的时间相对增多了。对我而言,这是难得的机遇,于是抓紧时间,在杏林路上同文学梦如影相随。自新世纪元年至2010年,先后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洛阳春梦》、电视连续剧剧本《生死鹤恋》、长篇纪实报告《背着丈夫趟过生命的河流》三个文学长篇。有了收获,信心倍增。2010年6月开始, 将根据《梦绕西河》重新构思的中篇小说《我是医生》扩充内容改成长篇小说。书中三个主人公在《梦绕西河》中冬眠已久,时光的车轮滚进本世纪十年有余,三人在作者笔下同时复苏走进长篇小说《香痕》。
两个中篇与《香痕》中的三个主角没变,人生去向却很不一样。起初,他们在爱河中荡着一叶轻舟,在情感的激流中旋转,不久搁浅在辛酸苦涩五味俱全的红尘浅滩上。素贞随父母回城, 人生轨迹在小说中突然中断。玉芬冲出亲人用真挚的关爱编织的囚笼,终于和少华结为连理,他俩将一串串平凡故事铺满漫长的人生路,构成《香痕》一书。书末,素贞突然再现,给读者留下一个惊叹号和耐人寻味的思索。
我是一匹文学野马,向来不懂笔墨规矩,常常随兴而为,往往将三不象的文风熔于一炉,组成一本不伦不类的书,《香痕》又是这样一种怪物。本书杀青时,忽然想到颂扬玉芬品质的“香痕”一词不能高度概括全书内容,以此为书名欠妥。少华和玉芬共同的情感经历、人生道路和事业波折,很像名不见经传的西河——九曲十八弯,默默无闻地流淌。经久不息的西河,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见识过多少尘世炎凉?记录了多少艰难曲折?没人说得清。笔者欣喜之情油然而生,《香痕》书名就这样让位于《西河弯弯》。
书中的少华和玉芬原型人物在现实中朝夕相处42年,他们在乡间医道上风雨同舟,历尽艰辛,走过了太多的生活困境,感受了太多的人世冷暖,经历了太多的医患矛盾,见识了太多的杏林轶闻。他俩相濡以沫和衷共济,从人生低谷开始起步,终于走上了生活与事业的康庄大道。
不幸,本书写到一半时,“玉芬”因病离世,作者悲痛万分, 中断写作。
时光老人慢慢冲淡了忧伤,三年后笔者重新提笔,怀着让亡妻尽快在《西河弯弯》中复活的念头,重新投入创作,写到心潮起伏时,情不自禁淆然泪下。“玉芬”有灵,当为之动容。
“玉芬”驾鹤归西不久,笔者客居韩国的文友金相福微信发来饱含真情的散文《仰望星空即为怀念》,读后令人泪奔。笔者为了纪念亡妻,故将此文附于书末。
鼠年伊始,新冠肺炎突然来袭,封城封路封村,快速发展的中国突然按下了暂停键。与2003年非典爆发不同,我院没有关门。遵照县卫健委指示,春节不放假,全院医护人员在岗,随时准备增援县城抗疫一线。医生护士轮班上高速公路口测体温。而我, 日夜坚守发热门诊。我的医院建在港头村村中,封村阻断了所有外来病人,我院变得冷冷清清。说是坚守工作岗位,其实无事可干。借此难得的空闲之机,我没心思为疫情恐慌,潜心投入创作,写完《西河弯弯》末尾几章,接着将书稿反复修改。本书写作过程,经历了非典和新冠肺炎两个非常时期,加上妻子离我而去,使书中的文字显得分外沉重。
左泽老师、金相福和聂清荣文友为本书改稿及撰文,友人段和平为本书封面与封底提供西河摄影作品,在此特别致谢!
李婉珠、蒋霞、吴薇、吴小花将本书手稿输入电脑并反复核对,在此提名纪念。
李 来 顺
2021年3月30日于梦幻斋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