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故事大全 > 情感故事 >

踏碓

时间:  2024-08-24   阅读:    作者:  佚名

  如果说石磨是农村磨面的工具,那么碓就是舂米的工具了。

  随着扶贫攻坚政策的出台,发展乡村游成了旅游行业的热点。一个阳光明媚星期天,同伴们应邀结伴到五十里外的村子采摘水果。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一家民俗小院,吃过午饭,趁着他们休息的时候我在院里转了转,院子不大,经过村里的统一规划设计,也算整洁干净,别具特色。突然在大门右拐的房间里。有一件不太规则、有点艺术感、上百斤重的黑漆物件靠墙边边横躺着,吸引力我的眼球,这种叫做碓的物件虽然陈旧,却让我倍感亲切。三十多年没见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几乎每隔几户有老人的家里都会有盘磨有个碓,这两个物件都是古代妇女的劳动工具,在外劳累一天的广大劳动妇女回到家里还要用磨磨面,用碓舂米来维持一家人的吃饭用度。

  年代久远了,这些东西都忘了,只记得每个碓都有一个干净的水泥碓盘,老人们叫做碓场子,碓盘上镶嵌石臼,人们叫做碓臼,距碓臼一米左右有两个碓座,碓是一个长约一米半左右的圆木靠近石臼的一端锚上二十公分用来捣米的木棒,老人们叫做碓嘴子,碓的尾端是碓架和鱼尾般的脚踏板。

  掐碓(有的地方也叫踏碓)的时候把把碓放到碓架上,碓嘴子放到碓臼的边沿,粮食倒在臼里,再把碓嘴子放下,人坐在碓尾踏着鱼尾踏板带动碓嘴上下捣动,边踏碓边用绑在竹竿上的笤帚把捣出来的粮食扫到碓臼里,经过反复的捣动碓臼里的粮食,在用细箩一遍一遍的筛出细面才可以食用,直到碓臼里的粮食筛完为止或者是碓臼里的稻谷全部出米才算结束。现在想想那个时候吃顿面条或者喝一碗稀饭是多么的不易啊。

  到七十年代初,生产队有了电力磨面机、碾米机。从那时候起,人们就不再推磨掐碓了。只要捡好粮食,装进袋子,背到磨面机房,磨好后再背回家就可以了。省去了很多人力和时间,人们不再为推磨掐碓而出力流汗。

  八十年代末,随着新农村规划建设速度加快,农村的茅草屋都变成了砖瓦房,农村的碓都没有了,石磨也没有了。

  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碓,虽然不完全是我以前亲历过的碓,也总算是有人还记着这碓以及它的“功劳”。

  目前的碓,不仅可以供人观赏,也可引发人们的美好回忆、甚至于思念。因此,我想把它写出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去,让其代代相传。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止于唇角,掩于岁月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那一季的莲花开落蓝色风信子少年的你无处安放的爱情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行至盛夏,花木扶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