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刚上公交车,我就注意到她了:明明还没到站,她却焦虑地左顾右盼,似乎下一秒就要破门而出,偏偏公交车堵在了路上,她按捺不住,怯生生地问我:“阿姨,离下一站还有多远?”
我看她身穿附近小学的校服,背着书包,三四年级的样子。这应该是她每天上下学的必经路线吧?怎么会问这个问题?
“前面在堵车,马上就到站了。”我没多想,随口敷衍道。
终于到站。从这里能够换乘地铁,所以下车的乘客很多。我刚准备冲入地铁口,她却一把拉住了我。她满脸泪水,怯怯地说:“阿姨,我可以借您的手机给我妈妈打个电话吗?我坐错车了,不知道该怎么回家。”
原来如此!我早该想到。
“你是应该坐825路,往三桥那边走,对吗?”
她忙不迭地点头。
“如果你给妈妈打电话,她能立刻来接你吗?”
“不能,妈妈还没下班。”她嗫嚅着,眼里又开始闪烁泪花。
“别哭,我教你怎么回家。”我拍了拍她的肩膀,“这里离你家只有两站路,很近的。”
我们需要到马路对面坐车,我决定带她从地铁的通道里穿行。她紧紧跟着我,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
“其实,也可以坐地铁啊。从这里到三桥,坐公交车要两站,坐地铁只要一站。”我边走边说,扭头一看,她刚刚放松的神情突然又紧绷了起来。
“你会坐地铁吗?”
“我不会。”她整个人几乎崩溃了。
考虑到她的当务之急是回家,回到熟悉的区域,于是我没再多说什么,迅速领着她到了公交车站。很快,一辆去往三桥方向的公交车进站了,我送她上车,她还不忘朝我鞠躬致谢。
我笑着朝她挥了挥手,转身回到地铁站继续自己的回家之路,但我的心许久无法平静。其实,作为一名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我早已感到地域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里属于城乡接合部,与市区相比,较为单调、闭塞,许多学生的家长都忙于务工,难免忽略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和眼界的拓展。反映到某些学科的学习方面,就是有些学生经常一问三不知,对于书本之外的世界不太了解。
所以,我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二
第二天,我忍不住问班里的学生:“你们知道坐地铁的流程吗?自己坐地铁出行过吗?对自己家附近的情况熟悉吗?”
学生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人迷茫地摇头,还有人直接丢出一句:“爸妈哪儿有时间带我出门呀!”话题一时陷入僵局,大家七嘴八舌讨论了好一阵子,课代表干脆起身说:“老师,我姐说她前几年上初中时要军训,每年学校会组织研学旅行,还有机会外出参加一些比赛。可我们呢,实践活动只能局限在校内,周末也不敢乱跑。”
课代表小小年纪,想问题总是“深谋远虑”,像个小大人。
“老师能想办法帮你们补上这个遗憾,要不要尝试?”
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老师要带我们出去玩吗?”
得,果然还是一群小孩子。
正巧下午要开家长会,我临时修改了发言稿。其他老师都在强调考试成绩、作业情况、课堂表现……我只是讲了昨天遇到的事情。末了,我对家长们说:“走出去并不难,从熟悉的区域开始,一点点探索周围的小世界,他们就会觉得很好。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们,不小心坐错车了也不必害怕,要学着重新找到正确的路。”
大多数家长听罢若有所思,甚至频频点头。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项可以长期坚持的“作业”: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这称得上是最便捷的关心天下大事、关注时政新闻的途径。
刚巧那阵子讲到“友谊”的话题,比较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家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的友情故事。我见状,干脆趁周末推荐了动画电影《夏日友晴天》,鼓励他们自行上网观看。
一开始,会有个别学生抱怨:“老师,你是不是要让我们写观后感啊?”
我解释说:“你只要看了就行。要注重做这件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我看了一些学生自愿写的观后感,发现其中不乏稚嫩的思考与追问。这让我发现了许多学生的另一面: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的男生,写的文字却深刻灵动;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女生,居然有着一颗无比感性的心……
三
2021年年末,西安各所中小学上了近一个月的网课,直接衔接了寒假。
起初,我担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会被现实打败,但我很快意识到,假期给了他们很多可供自行支配的时间。于是,我又向学生推荐了几部电影和纪录片,全都和教学内容相关,并且提醒他们,要向爸妈学习一项新技能,做家务也好,做菜也罢……
开学后,学生们状态很好,迫不及待地分享了自己在寒假里的收获:
“老师,我们全家都在关注北京冬奥会。”
“老师,我看了你推荐的电影,又找着看了其他电影,都很喜欢。”
看着孩子们兴奋不已的样子,我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平日里总是家和学校两点一线忙碌着,很难有精力关注、接触新鲜事物,他们需要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前不久,学校发出了举办“学科节”的通知,我还在发愁搞些什么活动,学生们就陆陆续续来提建议了。受到多方启发,最终,我们政治学科决定举办时政演讲比赛,学生们跃跃欲试。如果是以前,他们恐怕没有足够的信心发出自己的声音,但现在,世间辽阔,已在脚下。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颗心对未知的向往。如果可以,就尽量四处走走,从走出自己家门口的那条街开始,从走出自己生活的城市开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总有一天要去看看。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