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枕上听雨,清早推出满窗霞光。我们匆匆吃过早饭,驱车直奔榴园。
汽车驶出峄城,不到半小时的光景,依着山势绵延数十里的万亩榴园,就远远地向我们招手了。榴园的倩影还看不清,却听到那里乍远乍近、若隐若现地传来一阵阵流泉飞泻的轰鸣。陪我们前往的峄城县委的同志说,很久没有下这么大的雨,你们有幸看得上榴园的流泉了。
茂密的榴林,从山脚下一直向上铺展开去。把大半个山坡覆盖了个严实。人在园中,只闻泉声,不见泉影。在榴园入口处的东侧,我终于循声找到了流泉的行踪。
一股奔腾湍急的泉流,像从天上耸驱而下的白龙,从榴林里窜出,来到这儿,一头扎进一个深潭,在潭底翻腾着,迂回着,咆哮着,然后跃身泻下山去。
我沿着傍溪的石径,拨开花枝,溯源而上。苍干嶙峋、枝叶繁茂的百年古榴,交手勾臂,为这股泉流搭起绿色的穹顶。山水澄澈清冽,经沿溪深深浅浅的碧绿的榴叶、火红的榴花一染,愈加鲜活透明。偶有一两束阳光穿过树隙,透过流动的泉水,照彻溪底,石上的花纹、斑点,随影而颤,楚楚动人。风吹树摇,有榴花落入水中,随波逐流,溪面上便有点点火苗跃动。榴树梢头,山雀鸣啭;身前身后,蜂群嘤嘤,花蝶翩翩,令人心醉神迷。
山溪十步一折,委曲而上,加上老干新枝,重重相隔,前望不到头,回首不见尾,更显出流泉的深奥。急于一瞻泉源,我顾不得过多领略沿溪的美景,加快脚步,向上攀去。
榴林开始稀疏,山溪渐宽,水声也小了。向上看,就是青石嶙峋的山头了。就在光秃秃的山头与繁茂的榴园交界处,一股泉水正从一块横斜的岩石下面向外涌突着。我找到泉源了。泉眼并不大,却涌得急切,一副按捺不住的样子,泉水涌动,不时发出“咕咕”的声响,像是吐泻不及,被噎了似的。泉水流过一片长满细草的坡地,在不远处的山凹里汇聚,形成了那股有声有色的流泉。
看了泉源,游兴尚足,我又沿来路往回走。半路上,在溪边找一块石头坐定,横对着喧嚣着向山下奔去的溪流,上顾下盼,静心观赏流泉的风姿。
我收回眼来,环视近围的景色。透过斑驳的树影,忽然发现,在溪对岸不远处,竟有一石庵,旁边架起的石板上,袒胸露腹睡着一老汉。身长石板短,那老汉半个头悬在石板外,两腿翘起,钩住横伸过来的一根榴干,嘴微,头轻晃,睡得好不酣畅。
我为眼前的景物陶醉不已,身不由主地涉过山溪,朝那酣睡中的老汉走过去。听到人声,老汉醒了。我上前和他搭讪起来。老汉是守园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非常熟悉。问及这股流泉,他告诉我,山上那个泉,当地人叫它“争命泉”。别看它现在争命似的涌得这么猛势,满园一片水声,不过两天,就会泉干流断。
想想刚才泉眼涌流的样子,真为人们给它起出“争命泉”这么一个形象恰切的名字叫绝。但看它眼下的劲头儿,会很快干涸吗?总有些信犹不及。
入夜,我们宿进临溪的别墅,枕着一溪流泉进入梦乡。清晨醒来,侧耳聆听,水声似乎真小了些。我急忙去看那山溪,水位果真降了,原来没在水底的石头,开始露出水面。
到下午,我们快要离开榴园的时候,水势已明显减弱。我始信那守园老汉所言了。但说不出为什么,又有些不甘心。趁大家正忙着照相留念的空儿,我沿着一条浓荫覆盖的卵石小径,向榴园深处走去。
跨过园中喷池的石桥,绕过临池而立的石榴仙子塑像,向东去,从榴林深处闪露出一角金色的亭檐。上午我来过这里,亭下有一石井,一泓碧水,伸手可及,水面清滢、安谧。游园来到这里,井边小憩,十分幽静闲适。
走至亭前,赶巧昨天邂逅的守园老汉,口含榴疙瘩烟斗,正坐在亭下打歇。已是熟人,相互点点头,我便靠近他在井台上坐了。交谈起来,我说那“争命泉”真被他言中了。他说:“那泉子,太浅了。”接着,一指亭下的石井:“靠得住的,是这恩赐泉。”
“恩赐泉?这是一眼泉吗?”
在我心中,泉和井是这样划分的:涌动的是泉,静止的是井。这泓碧水是涌动的吗?看上去它是不流不溢的呀!我朝下仔细看去,那水面果真是微漾着的。继之,我发现亭台一侧,平着泉面,有一方孔,泉水正从那里缓缓流出,注入一条瘦细的小溪,近乎无声地潺潺流向园中。
“别看它不声不响,不起眼儿,可一年四季,天天这样不歇地流。浇这片园子,还有山下边的人们饮水,全靠它了。”老汉说着,站起身来,又到园子里转去了。
我站在亭台上,纵目朝“争命泉”所在的山头眺望。是啊,它太浅了。转而,俯视脚下深不见底的“恩赐泉”,不觉从心里涌出一句:
蓄深而流长。
温馨启迪
这是一篇能给人艺术享受和哲理启迪的优美散文。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循声而入,傍溪而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雨后的榴园美景;描写“争命泉”和“恩赐泉”,给我们一种哲理美的启迪,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细细品味思考,会让我们明白人生真谛所在。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