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大帝朱棣在北征班师的路上,走到榆木川时,病死在军营中,朱棣死时,65岁,不算长寿,也不算短命。然而,皇帝驾崩,并没有立即发丧,而是选择封锁消息,秘不发丧,甚至每日继续正常给死去的朱棣上膳食,那么,当时封锁朱棣病死的消息,到底害怕什么呢?
明成祖朱棣去世后,尸体被密封在一个桶中,悄悄运回了北京城,名垂千古的永乐大帝死后为何被这样对待,这真能掩住尸臭吗?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失踪,接管了侄子的天下后,朱棣修大典疏运河,缔造出了永乐盛世, 但是文治武功如此了得的他却死得悄无声息,秘不发丧,这是为什么呢?
事情要从他亲征漠北说起,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退居到大漠的蒙元后代一直对明朝虎视眈眈,朱元璋为了防止此事发生,封朱棣为燕王,让他固守北方地域。
公元1424年,阿鲁台率军进犯大同、开平等地,已过花甲之年的朱棣不服老,再一次跨上战马亲征,谁知还没等到班师回朝, 积劳成疾的朱棣突然病死了,连句遗言都没有留下。
此时还在行军途中,朱棣驾崩的消息若是传开,必会引起动乱,最好的办法就是秘不发丧,大军撤回京城后,朱棣的后事怎么安排都行,但是行军打仗山高路远,朱棣的尸体定会腐烂发臭,这事怎样才能瞒住呢?
于是他的手下官员决定,将朱棣已死的事儿隐瞒下来,如何密封尸体,掩盖臭味就成了一个难题,他们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
皇帝死后秘不发丧的事情,历史上早就有过,秦始皇在外出寻找不老药的时候死在了路上,赵高为了能让胡亥继位,就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挂了很多咸鱼来隐藏尸臭。
但这个办法众人皆知,他们要是效仿赵高挂咸鱼,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将尸体密封,可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要怎么才能做成这件事儿呢?
宦官马云首先传令,说皇上非常不满意现在用膳的餐具,必须用锡重新打造,这就从军中收集了很多锡具,又让工匠把锡融掉,打造成一个能密封的大圆筒,将朱棣的尸身放进去以后,又用融化的白银彻底封闭了起来,为了灭口又假借朱棣的口谕,把参与锻造的人都处理了。
之后马云又说朱棣休息不好,在马车上点上了熏香,每日的膳食也正常供应,只不过吃的人变成了朱棣的宦官马云,马云陪伴了朱棣十几年,对他的一言一行十分了解,一旦有人来找,他就会模仿朱棣的言行给出意见,就这样几天之后发现,果真没有人发现朱棣已死。
确保事情万无一失后,大臣杨蓉先行出发回到京城,让监国的朱高炽做好准备,让他防备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朱高炽的亲弟弟朱高煦。
朱棣四处征战时,太子朱高炽一直在监国,跟着他四处征战的始终都是次子朱高煦,朱棣非常喜欢朱高煦,这朱高煦英俊潇洒,勇武过人,很有朱棣当年的气概。
反观这太子朱高炽,又胖又丑还身患残疾,所以朱棣一直以太子身体不好,来暗示朱高煦,自己将来会传位给他,朱高煦的野心开始膨胀,更加拼命打仗表现自己,可惜,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所以不服气的朱高煦一旦得知朱棣的死讯,势必要效仿当年的朱棣,对这个皇位抢上一抢。杨蓉等大臣都是太子党,如果朱高煦即位肯定没有他们的好果子吃。
其次,此事发生在行军途中,朱棣驾崩的消息一旦传出,军心必定会受到打击,万一阿鲁台趁机反攻,没主帅的明军势必要溃败,所以不管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自己,秘不发丧都势在必行。
纵观这个过程,朱高煦就是吃了皇帝身边没人的亏,好在他的另一次机会很快就来了,朱高炽登基后很快就驾崩了,再次给了朱高煦夺位的机会,可惜呢朱瞻基棋高一着,竟然抢先到达了京城。
朱高煦虽效仿朱棣,但朱瞻基可比朱允炆难缠,最后朱高煦被侄子扣在了大缸里活活烧死,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朱棣知道此事后会作何感想,会不会后悔自己做了坏榜样?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