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所谓的窝指的是家,因为自己的家才是最有亲情味,是每个人最温馨的港湾,是心身的依靠。因此家在每个人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有了安身立命的家生活才会有滋有味多姿多彩。因此世上才留下了‘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安居乐业”的生活感悟。
说到居家过日子自然离不开房子,如今人类社会的房子有楼房,也有砖瓦平房:还有更高档的别墅,住着心身舒坦。
每当看到眼前一幢幢宽敞明亮的房子,不由想起多年前我老家蔚县南山里人们居住的土坯房,过去受自然条件所限,那时人们建房子就地取材,以石头,木材混构为主,黄土和泥装饰为辅,设计简单构造简陋。屋顶也不盖瓦靠泥土防水止漏,墙体靠抺泥巴挡风防寒,经常出现脱落现象,因此房子需要年年维护修缮,修房抹墙一系列的活计给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很多额外劳作。所谓一半烟火一半清欢,平淡的生活与忙碌是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的。
在我老家过去有这么一个俗语“三月四月不泥房,五月六月骂龙王”说的是要每年的三,四月趁雨水少要抓紧时间修补房子,否则的话五六月时大雨连绵时屋顶漏水了,给正常的生活带来许多烦恼,有些人不思自已懒惰却瞎瞒怨老天爷。
但大部分人都要选择在降雨量偏少的三四月(指农历)对自己的房子修补一次。而修房子的首选材料就是土,抺房顶的土有特殊要求的,必须是具有防水性能好的土质才行,这种土里有坚硬的小石片呈灰白色,抹在房顶上小石片连在一起表面光滑,附在泥面上形成象水泥一样的坚实表面,其防水性能极高,当地人把它叫作干子土。但是这种土只有在离村二里多外的山沟中才有这种土,虽说土不缺,由于山路崎岖运输不便,需要用毛驴或骡子一篓篓的驮回,一天也驮不了几回,运输效率很低。一般抹三间房的土至少也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才能驮够,其艰辛之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抹墙的土就不用那么苛求更不用舍近求远了,屋前房后的黄土随地取些就可以了。
两种土都准备好了,因修房与春播都处在一个时段,时间紧迫,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赶紧筹备抹房事宜,最主要还是人力配备,务必全部是身体强壮的好劳动力,一般孩子女人难以胜任这个活的。于是乡亲们趁天气好雨量稀马上开工。抹房的工序首先是要去和泥,你可别小瞧和泥,这种活又脏又累,泥土里还要添加蒅(莜麦秸或胡麻秸)均匀搅拌,再倒入适量的水,然后来回搅拌,扒拉,整个过程要细心不能马虎,否则达不到防水效果,一场和泥活干下来把大家伙累的汗流浃背腰痛腿酸气喘吁吁。记得老家曾流传着一句谚语,“和大泥拉大锯叫得慢了也不去"可见人工和泥这种活的强度真是让体力小的人难以承受
大伙齐头并进,有担水的有铡蒅的,多数人反复扒拉泥土让水土蒅充分结合。经过很长段时间劳作所需的泥和好了,所有前来干活的人们稍作休息,一块坐在房檐下或院中间,有人抽根烟,有人喝口水,大伙你一言我一语话里话外家长里短不是谈论着春播就是说叨抹房的事宜,一阵阵一声声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稍后便自觉地开始了正式的泥(抺)房活计,这时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小伙子两腿叉开甩开健壮有力的双臂用铁锹一锹一锹把泥扔(抛)在房顶上,有时房子较高,泥不能直接到达房顶,还要在屋檐下搭一个脚手架,泥要经过二次抛甩才能到达所用目标地方。还有更聪明的人用粪叉子抛泥,粪叉虽小铲的泥比铁锹少,但是用起来比较省力,借助长长木把的柔性抛得又远又到位。屋顶上负责抹泥的人必须是有经验有技术的人掌握铁抺子(也叫泥板)来回将泥铺展压平,让泥巴与屋面多些柔性与接密,以达到防水目的,所以抹泥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活计。抹泥人要细心责任心强,一边抹泥还要一边收拾房檐边缘,即达到外观好看,力争做到不留一丝缝隙,如果粗心大意一不留神秘抹不到位的话留点烈缝等到阴雨连绵时,雨水便顺着缝隙漏入屋中,那种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也就象人们常说的,“外面大下家里小下,外面不下家里还下”给正常的生活平添许多烦心事,那种尴尬局面让人非常难受烦心………儿时曾和一群玩伴穿梭在抹房人中间嘻戏看热闹,总觉得他们很神奇又神秘,成年后又不止一次体验过这种活计,亲身感受了其中的劳累,深深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就这样每抹三间房子总得大半天时间,等抹完一户人家的房,再看把所有干活的人累得精疲力尽,手臂也疼痛难忍,为了争取时间。他们没有空闲喝水没有功夫擦汗,浑身上下甚至脸上都沾满了泥点子,但是人们心里明白不抢时间不行,如果全村的房子都抹完总得半月二十天式许更长时段,而雨不择时等人,如雨季一到房子还没抺完,房子漏水那可是一年当中最烦心的事哟,到时候锅碗瓢盆都用上也接不完漏水呀,所以抺房顶时你敢糊弄它一时,它就让你难堪一整夏天,孩子女人也抱怨,晚上就连睡觉的地方也没有,想想那是多么凄惨的事呀。
另外抹墙就比较轻松了,只要泥和好工序和楼房外墙抹灰是一个道理,力度也差不多,只要抹好了便达到防风御寒的作用。总之抹房顶和墙体都是力气活。还好一村人很团结义气,干活时你帮我,我帮你,都是自愿义务的,从不计报酬,这种淳朴气氛和习惯处处彰显着小村人淳朴善良友善之情意,就这样大家互相帮助邻里之间和谐共生存。这就是人间烟火之情理化作了淸贫人家的天伦之乐。
再想起当年抹房子义务帮工的人他们那个人过的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柴米油盐醋平淡生活,如今已是髦髦之年,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在秋风萧瑟吹来的时节,那些曾经和泥甩泥抹房抹墙的火热场景重现在记忆中,他们用一分钱都不值的泥土也能把自己的小家装饰一新,以达到安居乐业,更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推向新的起点。
就是这样山里的人们在低埃的小土房子里繁衍生息,住了一辈又一辈,现在虽然大多数人居住条件好了,已不再重复那种又脏又累抹房活计了,但那种顽强精神不会泯灭,永远留在世间。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