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的时候,透过窗户,我总能看见她也在做饭。她家新换的玻璃窗很大,很亮,很显眼,正好在我家厨房对面。看着她右肩膀一起一伏,有节奏地晃动着的身体,就知道这是在和面;而头往往偏向一边,胳膊肘往前一杵一杵的,那一定是在抿圪斗。哎,现在大多数人家,可都不吃这个了。为什么呢?一句话,煤气灶实在是不适应抿圪斗床这个灶具。抿圪斗需要恰到好处的力度,力气太大,有可能会把抿圪斗床底下的锅掀翻;力气小呢,压根就抿不出两头尖尖像蝌蚪样的圪斗来。主妇们只好咬咬牙作罢,抿圪斗床要么束之高阁,要么搬楼房前就给了他人。实在馋了,就去外面随便找间“抿圪斗坊”打打牙祭。扯远了。回头一看,女人已经拿着笊篱把饭捞到碗里。女人朝屋里望了一眼,仿佛在说着什么。一个中年男子走到厨房,一个二十来岁的男子仿佛也应声而来。两个人各自端着饭,一转身,又返回屋里。
女人四十多岁,敦厚、偏胖,一件洗得发白的淡粉色短袖衫,从夏天穿到冬天。这户人家,是从今年六月份新搬来的。之前住着的,是一对三十出头的小夫妻。这对小夫妻很少开灶,厨房几乎看不见人影。不知什么时候,电钻刺耳的声音和大量灰尘从这间窗户飘出。又过了一段时间,旧貌换新颜。锻钢材质的玻璃大窗户,替代了老旧的铝合金窗户;洁白的窗纱下,是一盆开得粉嘟嘟的长寿花。小夫妻俩不见了,这个女人忙碌的身影,就出现在透亮的玻璃窗前。一日三餐,每天如此。
其实,这幢楼房已经很旧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某单位为职工修建的最后一批福利房,至今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这幢漂亮的独幢小楼拔地而起时,也曾是这条街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据说,职工们为了分得住房,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然而跨入新世纪后,在瞬息万变、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中,住户们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批又一批。旧房子就像过去的旧岁月,在厌弃或者接纳者的眼中,有的人搬走了,有的人却搬来了。比如,我家对面三楼的这户人家。
有一天,这户人家的窗户外面多了一块窄窄的小隔板。起初我以为和其他人家一样,不过是为了放些杂物呀,晾晒蔬菜什么的;可是,女主人只是每天把一个敞着口的小碗放在隔板上,就再看不见别的动静。阳光总是在午后时分,很大度地将她的脚步停留,然后把光芒洒向树枝,洒向小楼的每一扇窗户,洒向我展开的一本旧书上。岁月如此静好!忽然,一阵“叽叽喳喳”的麻雀声此起彼伏,我不禁抬起了头。一副从来没见过的场景,扑入眼帘。一只一只的麻雀仿佛结伴而来,挤挤挨挨跳停在小隔板上,去啄食小碗里的食物。而还在不停朝这里飞的麻雀,因挤不到跟前,就暂时栖息在旁边的一根电线上,像一个个像动着的五线谱。呼啦飞去几只,呼啦又飞来几只。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麻雀们吃饱喝足,一刹那又消逝得无影无踪。哦!原来如此,我终于知道小隔板的用处。在这以后的每天这个时辰,麻雀们总是呼朋引伴前来觅食,这样,女主人更换食物的频率就更勤了。她就那样坐在玻璃窗前看着麻雀吃食。小区居民纷纷仰目观看,看麻雀,也看窗前的女人。这道独特的风景,装点了我平淡的生活,成了我每天的盼望。
门卫老石说,这家人和他是老乡。他们和他一样,都是从一个叫“西梨庄”的小山村搬来的农民。老石一家早几年就在我们这个小区买了房子,成了响当当的城里人。虽然两口子挣钱不多,一个干门卫,一个打扫小区卫生;但城市人的身份,让老石一回“西梨庄”还是成了村民们围拢的对象。村民们像看稀罕似的打量着老石夫妇,戏谑着说,这城里人就是不一样啊,你们看看老石头这皮肤,都光洁的照见人影了。也有人接过话茬说,明天咱也城里买套楼房,像老石头一样好好活两天。笑归说笑,有人还真动心了,她,就是老石隔壁住的这户人家的女主人——翠莲。翠莲说,主要是为儿子考虑,儿子在市里超市打工,每天来回坐公交车就要两个多小时;要是遇上个下雨下雪的,公交车一停运,孩子不是上不了班,就是回不了家。一家人一合计,干脆咱也在市里买套房子,这样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主意一定,翠莲就托老石夫妇打听,有合适的住房就多留点心。原则是,新楼房买不起,二手的差不多就行。
老石是个实诚人,不笑不说话,人也很热情。人们有事没事,出来进去的都喜欢去门卫室坐坐,闲撇几句。一来二去,老石就掌握了好多二手房信息。有的太破旧,有的面积太小,有的居住环境不好;反正不是这不合适,就是那不划算。最后,在我们小区前面的这幢旧楼房的一套单元房里,得到了翠莲一家的一致认可。事后,老石憨憨地对翠莲说,我还往中介所跑了好几处,没想到房子就在眼皮子底下;看来,咱两家的缘分还得往下处呢!翠莲笑了,门卫室坐着的人也笑了。
哦!翠莲。原来她有一个这么好听的名字。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