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经典文章 > 伤感文章 >

【宁静·凡】千年之美(散文)

时间:  2024-09-18   阅读:    作者:  小猪她爸

  一

  夜里十点多钟,太原的路街依然灯火辉煌。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省会城市从来不缺乏喧腾,如同其城市徽标上的那团火焰,红火热烈。

  从高铁站出来,坐上网约车,我们就加入到车水马龙中。妻子与司机闲聊,我却在盘算明天该去哪里?该如何品读太原?这样一想,晋祠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就冒了出来,像雨后春笋“嘎巴、嘎巴”地迅速长满心间。

  十年前,我来过太原。或许是时间仓促,也许就是因为学识浅薄,竟然没能跨进晋祠的大门,走入这座堪称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我们先来盘点一番,这里拥有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一百多座,雕塑一百多尊,铸造艺术品三十多件,历代碑刻四百多通,诗文匾联二百多幅,可以说文化遗存极为丰厚。在我眼里晋祠是个很神圣的地方,不是学富五车,怎敢轻易打开这本贮藏着三千年历史文化的“线装书”,怎敢品鉴它的建筑美、文化美、园林美。

  我多少有点抱怨自己没有好好学学历史,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想为啥不看看《营造法式》,知道个屋檐、斗拱是啥也好。但转念又想,即便我穷尽脚力走遍百余座的古建筑,又能参透多少古往今来的玄妙?看来只能走马观花了,这也没什么不好,外行看得就是个热闹。十年过来了,学识水平还那样,不过胆子大了许多。晋祠依然厚重着,我尽管浅薄着,不是说无知者无畏嘛,此生一见,终是无憾。

  一夜秋风过,晨曦遍城廓。出发,走进晋祠,也让晋祠跨越千年的美驻留心底。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二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二十多公里的悬瓮山下,依山就势伫立晋水之旁。从我住的酒店去晋祠有一趟直达的公交车,四十多分钟即可以到达。

  我在自己居住的城市,习惯于自驾车,而在别人居住的城市里则非常愿意乘坐公交车。我觉得公交车是一座城市的窗户,可以从形形色色的乘客身上,瞥见一座城的日常,品味寻常的生活。今天是周日,车上人不多。临近座位上,三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女人,正在侃侃而谈。她们也是去晋祠,要去拍红叶满山、落叶金黄的秋景。从她们笑逐颜开的表情,便可读出晋祠在太原人心里的位置,晋祠不单是历史与文化的集合体,也是风光秀丽的所在,美的东西总是令人心花怒放。

  一下公交车,我才搞明白,晋祠风景区是由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两部分构成。晋祠公园假山真水,亭台楼阁、莲池水榭点缀其间。公园东南部有一处俗称南湖的地方,湖上有三孔桥,桥上行人,桥下泛舟,水色碧秀,恍若江南风光。公园内溪水潺潺、亭秀阁明、林木茂盛,的确是一个很好玩的地方。正是因为如此,一些游客一看到“晋祠胜景”的牌匾,很容易把这里误作晋祠,兴高采烈地游玩,浪费了大把的时间。

  我可不敢在这里流连忘返,晋祠博物馆才是目标,那里有一扇打开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大门。一路朝西走去,沿途被不少导游拦住,说是不找导游讲解根本看不懂。我没有丝毫犹豫地予以拒绝,因为晋祠这本大书读起来很费劲,导游也未必能读懂。况且这些导游并不是专业导游,而是老百姓说的“野导”。

  说到大书,还真遇到一本石雕的“大书”。一块巨大石碑前站着不少游人,一个孩子正有板有眼地朗读着什么。我凑过去,见石碑上刻着一篇散文——《晋祠》。这是当代作家梁衡先生的作品,两千多字便把晋祠写得生动传神。梁衡先生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不愧是大手笔,一则“剪桐封弟”的成语故事,就把我带到三千年前的西周王朝。

  三千年前,大约也是秋季。皇家后院里,一对小兄弟正在玩耍嬉闹。哥哥成王姬诵拾起一片桐叶,剪成玉圭形状递给弟弟姬虞说,封你为唐国诸侯。你我这样做、这么说,都是哄弟弟开心,但天子无戏言,姬虞长大后便来到山西,也就是唐国,凭着那枚树叶做了诸侯。姬虞挺能干,兴修水利,利国利民,人民安居乐业。其子继位后,因晋水改唐国为晋国。后来,人们感恩姬虞,就在悬瓮山下建起祠堂,祀奉姬虞,后人称之为晋祠。

  这就是晋祠的来源,但晋祠究竟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了。有文献认为始建于汉代,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就是姬虞。其后,历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朝代重修和扩建,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古建筑群。但奇怪的是,不知道从何时起,祭祀的主神由姬虞变为其母后邑姜。我查了一些资料,除了有一说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外,没有发现邑姜的丰功伟绩,难道是因为她有一个神一样的父亲,还是因为生了个勤政为民的好儿子?

  历史就是这样,谁能参悟至通透,穷尽每一个哑谜?我们唯有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学习,了解历史,铭记历史。这样想着,我的底气陡然大增,心气愈发高涨,转身朝晋祠大门大步走去。

  三

  作为花甲之年且有身份证的人,晋祠非常友好地让我免费入园。大山西真的是有大气魄,没有锱铢必较。如此慷慨,我得且行且珍惜。

  一进大门,横挡在面前就是一座方方正正、庄重典雅的建筑——水镜台。这是一座古戏台,前边唱戏的台子始建于明代,后面的楼阁是清朝补建的,明清两朝联手打造的集殿、台、楼、阁于一体的“大舞台”。舞台之上,千百年来不知演绎了多少人间悲喜剧。十二根高大的明柱支撑着卷棚,戏台铺陈在高台之上,敞敞亮亮。据说,台下埋了许多大水缸,每两个倒扣在一起,起到“音箱”的作用,使唱戏的音效更好。转到后面,歇山顶的屋檐两边翘角,展翅欲飞的样子。一门两窗,窗是传统的圆形窗,看上去好像瞪着一双大眼睛,是惊叹于戏台上锣鼓丝竹中那些喜怒哀乐、忠孝节义、善恶忠奸的故事吗?

  其实,单是“水镜”二字,便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大概要从《汉书》“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讲起,还要讲“马邑之围”,讲讲汉武帝。故事太久远,也很繁复,于我来说,明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道理,已经算是大悟了。

  我沿着祠区内中轴线,由东向西兴奋地漫走,不知疲倦。走过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一路向圣母殿走去。沿途遇见一栋栋古老的建筑,一幢幢造型古朴优美,画梁雕栋,每一个细节都是用工精巧,一些名人题咏更是词工句丽、书法精湛。从北宋到清朝,多元的文化标识更迭交替、错落其间,雅韵风致层出不穷。

  当然,这一路如果都是红墙黄瓦、翘角飞檐,大抵也是少些意趣,缺乏灵动。晋祠妙就妙在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山是悬瓮山,山色郁郁,环抱晋祠,水是晋水,碧波潺潺,环绕晋祠。这个季节,天高云淡,山坡上高高低低的树木叶子已是黄绿参半,间或红叶斑驳,斑斓的色彩像五彩的旗帜,似乎在为晋祠摇旗喝彩。山西相对缺水,晋水便无大河汤汤那种张扬,也无江南园林曲池丰盈的洋洋自得,一溪一泉,水波清清,委婉地流淌祠内,营造出别致的水景效果。梁衡先生在《晋祠》一文中有关于水的描写,不妨辑录于此:“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这么多的水,又不知是从哪里冒出的,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原来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隐于亭后。”这段文字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写出晋祠水景的独特与别致。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秀美的山水,引得李白挥毫,他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一诗中写道:“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还不忘又缀上一笔:“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碧玉流水、百尺清潭,穿亭绕榭,冉冉不绝一千多年,几多红妆欲醉,又映照了几多翠娥的倩影?

  四

  既有山有水,就不得不说说树。晋祠园内可以说古树参天,挂牌的古树名木近百株,其中上千年的古树就有三十株之多。它们以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在千百年的风雨中,守候着灿烂的历史文脉。树是有灵魂的,如果它能开口说话,一定会叙说很多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晋祠名气最大的两棵树,莫过于周柏和唐槐。西周时种下的柏树,唐朝时种下的槐树,千年古木的代表,至今苍枝屈虬、茂盛葱郁。山上山下,以及殿阁池边,林茂树高,常绿的松柏、粗壮的老槐树、垂岸的大柳树给晋祠的古朴沧桑描上一笔鲜活,历史铸就的风骨与大自然的造化揉为一体,游人的怀古发幽之情与游山玩水之趣融为一体,都荫蔽在树木下,随风飘舞。

  欣赏了一路古朴沧桑与自然之美,我来到了晋祠古建筑群的主体——圣母殿。远看,古树掩映下,大殿四个尖角高高挑起,黄绿色的琉璃瓦斜铺屋顶,飞檐下八根盘龙殿柱支撑大殿的前脸,尽显磅礴大气、雄伟气势。精雕细刻的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八条龙昂首顾盼,炯炯有神,气势逼人,不由得对千年前的工匠精神敬佩有加。檐下的斗拱疏密有致,像一排海浪花,极富韵律地流动在悬挑的屋檐下。

  殿内有房梁而无支柱,显得格外宽敞。泥塑的圣母邑姜像居中而坐,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围绕四周的是四十多尊侍女像,形态各异,各司其职,顾盼生姿,世态人情,纤毫毕现。据说,梅兰芳先生最喜欢北侧一尊侍女像,微微低着头,正面含笑,侧面悲戚。梅先生认为,这是“一颦一笑似诉生平”。可惜,我没看得如此细致,这就是走马观花的不足。

  站在殿外廊道上,俯瞰顺坡而下的亭阁楼台,感觉圣母殿就像一位坐在高堂上的祖母,环视着膝下儿孙,一大家子和谐地聚拢在悬瓮山下、晋水之侧,一派祥和,幸福满满。

  五

  从圣母殿下来,我再次走上十字桥上,品读桥边标牌上的文字,那是建筑学大家梁思成先生的点评:“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这是一个四方形的“鱼沼”,令人叫绝的是其上架设的是一座十字板桥。在我国古代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因为沼中养鱼,又因桥造型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这个桥就叫做“鱼沼飞梁”。整个桥呈十字立体交叉状,东西方向宽阔平坦,与圣母殿正门相接,南北两翼下斜至岸边。这大概算是我国第一座立交桥吧,其实这就是皇家园林的霸气所在,“立交桥”的造价、工艺不是单向拱桥所能比拟的。

  我沿着桥向南走去,走过“难老泉”“不系舟”,不知不觉到了一个游人稀少的地方。这里小溪静静地流淌,岸边青石垒道,远处一座拱桥弯过溪面。这一岸,半人多高的灌木树叶几乎掉光,一簇簇红豆挂在枝头,红艳夺目。而对岸一行柳树,枝条垂向水面,轻风拂过,微微摇曳,幽静安然。

  我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下,寻思着自己是走不完晋祠里一百余座古建筑了。想到自古以来无数名人雅士纷至沓来,题诗留墨,不由得心生感慨,佩服他们的脚力,更敬佩他们精彩的诗文书迹。唐太宗李世民游览晋祠,写下《晋祠之铭并序》,刻立石碑。唐代诗人李白寓居晋祠,挥毫写就不少诗篇吟咏晋祠。范仲淹游晋祠时发出“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的感叹。还有欧阳修、白居易、元好问、于谦、傅山、朱彝尊……

  我们是凡夫俗子,比不得名人雅士,可以走不完晋祠的每个角落,不必描摹历史长河中每一朵浪花的形态。但我们可以踩着文人墨客的足迹,以欣赏的心态,品味一檐一檩、一砖一石,感受时光荏苒造就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增进对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与信心。我们不是过客,而是历史的感受者和文化的传承者,身处历史这条主线的延长线上,得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得有这份坚定的自信。

  思绪从千年之遥,一路飘到一百一十七年前。在距晋祠一里多远的赤桥村,一位名叫刘大鹏的乡绅正在做一件本该官府做的事情,私人编撰了一部《晋祠志》。此时,他低头酝酿着志书的开篇序言,瓮山晋水、圣殿古寺、古柏老槐如画般展现脑海。忽然,心中一语似初升的太阳喷薄而出:“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这是千百年来晋祠最有气势的宣言,以国画泼墨的力道,画出晋祠跨越千年的壮美,璀璨绚烂。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时光是个看客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无处安放的爱情少年的你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行至盛夏,花木扶疏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