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日志大全 > 伤感日志 >

长安十粮

时间:  2025-02-01   阅读:    作者:  朱 鸿

  我的故乡长安及其八百里秦川属于雍州,夏人说:“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当然是产粮之地。

  在少陵原生活十九年,尽管日日出入蕉村,然而我非正式农民,不懂庄稼。孕我者父母,养我者粮。吃故乡的粮长大,可惜我数得来的仅仅十种。粮不是无情之物,赞之颂之,也远不达意。

  黍

  黍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线形,秆有毛,圆锥花序颇密,穗弯,分枝倾斜,籽实黄,碾而去皮为黄米。黄米是黄米,小米是小米,还不一样。黍分饭黍和酒黍,饭黍不黏,酒黍黏。饭黍唯关中有之。

  黍在中国的栽培足具8000年,在陕西的栽培起码也超5000年。姜寨遗址有壳与朽灰的考古发现,证实其为黍的种子,是新石器时代的人所留下的。我相信我的祖先曾经以黍为美食。周人在他们的诗里说:“丰年多黍多稌。”显然弥漫着一种喜悦。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稌为稻,去皮就是糯米。

  稷

  稷在其进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模糊,有人认为它是黍,有人认为它是粟,粟即谷子。郭璞说:“天下所谓粟米,正稷米也。”

  稷一再出现于周人的诗里,反映了它的重要。黍和稷的生育期都短,不耐霜,喜温暖,抗旱,宜在黄河流域耕植。周人善农业,务黍和稷也一定很成功。他们还以农业的收获祭其神,为自己祷告,诗里说:“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黍稷至贵,所以贤者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关中过去处处有稷,呼其为竹叶青,牛尾黄,紫秆禾,棒杵穗,栎花谷,狼尾,驴尾,紫罗带,金裹银,银裹金。稷之黏者酿酒,不黏者炊饭。秫为黏者之稷,其有野鸡红,红猪蹄,白猪蹄,隔沟扽。

  社是地神,稷为谷神,遂有社稷。

  稻

  下少陵原南坡至樊川,下少陵原西坡至韦曲,春夏之交,遍野是稻。稻生水中,水润稻壮,间以蝶飞,蛙鸣,莲叶翠绿,荷花粉红,仿佛北方的一片玄境。

  小时候随母亲往舅家去做客,过韦曲、何家营,至西寨,沿路有渠,渠两侧是稻,总给我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长到十岁,便约伙伴或独在韦曲一带捞鱼。给笼系上绳,把笼按入渠里,逆水而行,拉几十米停下,提起笼,遂见有鱼跳跃。赶紧捉住,一一装进罐头瓶子里。再捞,等罐头瓶子里的鱼几乎要挤爆了,才收笼,登少陵原回家。

  御宿川也产稻,以王曲为盛。大村周边所产之稻,去皮以后的大米便是桂花球,更是名传西安。20世纪70年代,常常有农民把一口袋桂花球驮在自行车上进城偷偷卖钱,卖粮票,也有农民以桂花球换玉米的。桂花球好,农民不忍吃,是因为粮不够,玉米粗,可以多换一点,以补充粮亏。

  产稻之亩,樊川,韦曲,属于潏河流域,王曲属于滈河流域,大村周边是高冠河、天平河和沣河的交汇之处。可惜只有30年的光景,终南山北麓一带便水减稻失,生态遽衰。樊川张着嘴,以待开发。韦曲已经流断木疏,高楼充天。

  长安产稻颇早。有一部方志指出:线棱杭米白若霜,出于樊川,青秔、桃花秔、赤甲秔,多出于御宿川,也出于樊川,蓝田诸川也有。所谓秔就是稉,稉与稻本为一物。唐地理志有录:京兆贡稻。周人的诗里也吟道:“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粱

  粱为谷子之优,所以有膏粱之香,粱肉之香。

  周人颂其农业神后稷有言:“诞隆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这里的秬和秠都是黑色的黍,糜和芑都是粱。糜为赤粱,芑为白粱。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关中遍地有粱,除赤粱和白粱以外,还有青粱、黄粱。黄粱穗大毛长,炊饭其味甚厚。成语黄粱一梦和一枕黄粱,皆是此黄粱。

  我吃小米极多,然而不存什么幻想。

  小 麦

  亲爱的小麦,是我的主食。我喜欢吃面条、馒头,它们都以小麦为原料。

  长安的小麦一般是在农历八月底至九月初播种,几天以后萌芽,无穷无尽的黄壤便一片嫩绿。施以粪土,从而让小麦温暖过冬,顺利分蘖。怕小麦长荒,农民不惜放牛,放马,放羊,放猪,以撅断叶子。明年农历二月二,小麦便骤然返青,起身,一场雨,一节高。自农历三月开始,又是孕穗,又是扬花,又是灌浆,四月初便渐渐黄了。阳光灿烂,至四月底就可以动镰收割小麦。

  少陵原上的任何一条道路两边都是小麦。小时候不知道农民种庄稼艰苦,走着走着便闯入麦田,或拔麦萍,或拔麦兰子,或争抢捉拿一只翩翩而翔的蝴蝶,或把几个饱满的麦穗摘下来,在掌中揉碎,吹掉麦芒和麦皮,扔进嘴里嚼烂下咽,以尝一尝鲜。碰到脾气暴躁的农民,当然会挨一顿骂。豌豆荚是甜的,一旦饱满,就可以采食。然而这为农民所禁止,遂觅斜径,做贼一般钻进偏僻麦田,急迅捋之,装衣兜,装裤兜,甚至把夹衫扎进腰带作口袋,尽量塞之。冒险的乐趣比口福的享受显然要大,否则不会如此行动。难免会碰到一个藏身树后或坎后的守望麦田的农民,怎么办?跑,拔脚狂奔,他往往是追不上的。不过将遭遇一个严峻的问题:他可能向家长或学校告状。

  收割小麦完全是一场战斗。起码在1979年以前,人民公社的那些队长督促农民极紧。男女老少一齐上阵,收割,扎捆,拉运,摞成屋舍一般高的垛子,碾打,扬场,晒干,入库。学生会放假三周,在收割之后的田野里捡麦穗。麦穗属于生产队,学生以所捡多少得到工分。

  农民要缴各种各样的公粮,除此之外,生产队按户口分下的小麦便不满300斤,饿肚子是注定的了。小麦的籽实磨成面粉,有白有黑,日常就吃黑面,过年过会待客才吃白面。不得已,还要把麸子掺进黑面里吃。

  1985年、1986年,有甘肃省民乐县六霸乡东灰山的两次考古发现得出结论,中国在5000年之前便种小麦。周人也种,他们的诗里说:“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来指小麦,牟指大麦。周逝为秦,秦逝为汉,董仲舒意识到小麦对汉帝国的重要,尝向汉武帝建议推广小麦的耕植。唐地理志有录:京兆贡麦。当然是小麦。

  关中地肥,盛产小麦。有方志认为:小麦出渭河以北者粒小,出渭河以南者粒大,尤其以毕原,今之西安市西南大约30里处,所出小麦为上品。小麦多有芒,无芒的是和尚麦,色白者为白麦,色紫者为紫麦,色白且籽实丰硕者为御麦。关中小麦味甘,微寒。

  令我心忧心痛的是,出小麦之平畴,现在多盖高楼大厦了。良田沃土,这是千千万万年以来,由祖先的劳动与自然的毓化相互作用才形成的!一朝欲利,不惜废弃,真是逼我哭啊!

  大 麦

  牟,麰,都是大麦。唐地理志有录:京兆贡麰。

  唐人研究了大麦,认为其味甘,也咸,微寒,可以消渴退热,强脉补虚,并具回乳之效。

  大麦出关中,以渭河以南为嘉。穗有六棱的,还有红皮的。红皮的籽实甚为丰硕。其形扁平,中间宽,两端尖。

  大麦耐旱,耐冷,也耐瘠薄,不过早熟才是它的特性,大约农历三月就能黄。故乡的农民总要适量种大麦,一是供青黄不接之际食之,二是收割以后,其田经过夯实,可以作碾打小麦的场。这都由于大麦之早熟。把大麦晒干,在磨子上一拉,去皮便能炊饭。做面条也行,不过厨师家妇往往用它蒸馒头,烙锅盔。大麦非主粮,是因为它吃起来有一点渣,有一点涩,比较拗口。其黏质不够,易于疏散,大厨巧妇皆难为烹。

  青 稞

  青稞原产于西藏和青海,贸易的往来使其传入长安。

  它像大麦,所以有人认为青稞是大麦之一种。实际上它粒细而长,皮不包籽实。咸阳的方志便指出:露仁者为青稞,可以酿酒。

  元人王祯是农学家,显然对青稞有仔细观察,认为青稞皮薄,面多,没有麸子。

  见其早熟,故乡农民会选青稞耕植。既能作碾打小麦的场,又能充空空之腹,何乐而不为呢?城里的餐馆偶有卖粥的,服务生呼其为麦仁稀饭或露仁稀饭,原料便是青稞。黏质甚重,口感光滑,吃它已经是为营养之平衡了。

  我曾经请教一位中医大夫,他语我:青稞的保健价值在其下气宽中,壮精充力,除湿发汗,并可以止泻。大约这就是所谓的食疗吧。

  荞 麦

  以农民的经验,我故乡的荞麦,大暑以后种之为上,其会早萌芽,早开花,早孕穗,霜降以前便能收获。它属于短日照作物,也对日照反应敏感。

  总是读书,遂只见过一次生长之中的荞麦。农民辟了一块坡地给它,颇显荒凉,不过荞麦很茂。夕辉之下,它的花绿的、紫的、红的、黄的、白的,星星点点,十分灿烂。叶子是三角形的,其状如肾,由长柄所撑。茎无毛,光滑,圆而有棱,心会由实变空,色有绿,有紫,有红。其籽实磨成面粉可吃,我吃过,可惜没有见过。

  荞麦味甘,能健脾益气,克食化滞。有资料显示它还可以降血糖,不知道是否科学。逢节聚餐,每每看到高血糖的朋友大啖荞麦饸饹,并自言自语说:“这个好,这个好!”我也喜欢吃荞麦饸饹,窃以为蓝田的饸饹软,榆林的饸饹硬,更喜欢吃蓝田的。

  有一册群芳谱指出,荞麦一名荍麦,一名乌麦。可惜我只止于斯,未究荍麦与乌麦之竟。

  谷 子

  想到谷子,我就想到麻雀。秋天来了,满地的谷子渐渐泛黄,其穗饱满摇坠。浩浩荡荡的麻雀仿佛垂天之云,忽然一个滑翔,就稳稳落在谷子上啄其籽实。农民挥鞭吆喝,然而麻雀已经冲锋陷阵,根本不在乎,除非皮条抽下去,打击它,才会吓走周围几个。一个一个的谷草人扎在田间,其戴着草帽,扛着树枝,一副凶恶的样子,但麻雀却像识破了真相似的无所畏惧,要吃便来吃了。

  还有老鼠。收割谷子以后,发现田间有洞,遂挖下去。黄壤深翻,穴穷底现,里面满坑的碎穗和籽实,也储大豆。这当然是老鼠干的,它也要存粮,以度过寒冷与萧条的冬日。

  谷子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立且直,细,心空有节。叶子披针形,窄长如条,锋利会划肤。凌晨花开,黎明花败,颇为神秘。其穗顶生,重压谷子之秆。它的籽实极小,每穗能聚籽实成百上千粒。其穗发黄为熟,去皮以后为小米。

  母亲可以尽小米之用。熬粥,会使小米出汁为乳,一勺一勺地撇着喝,其香非酥胜酥。可以做成焖饭,稠得成块,把酱油调进去,会注碗底而不漫漶。蒸小米饭,杂糅以大豆、小豆和胡萝卜丁,真是有风味。混小米与大米于一锅而蒸之,是花米饭。小米粥稀一点,再下面条,是米面。给米面里加之以大豆、肉丁、木耳、黄花、地软和蒜苗,摔鸡蛋,呵呵,我曾经一顿吃了七碗。

  谷子喜高温,耐旱,营养成分甚富,能滋阴壮阳,健脑安眠。李时珍认为小米养其肾气,祛脾胃中热,利小便,治痢疾。

  粟在长安的耕植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半坡母系氏族部落的人就吃粟。考古发现,这里的陶缸、陶罐,都有粟的遗存。粟就是谷子。

  小米为粮,米确实小,然而它在长安有大功,它对中华民族也有大功。

  玉 米

  玉米是易种的庄稼,翻地为蜂窝,把其颗粒撒进去,盖土磨平,几天以后便出苗。它也易长大,属于短日照作物。只要雨润,太阳晒,就能葱葱郁郁,仿佛黄壤之中的海波。

  秆为圆筒形,皮裹为绿,皮脱见光遂变红,有节,含糖,是农村孩子的甘蔗。我小时候便折玉米秆,榨它的汁,甜得能咂烂舌尖,不过有的玉米秆也像泔水一样难咽。叶子宽且长,划脸。花为单性,雌雄同株,生株之顶者为雄,生株之腰者为雌。玉米棒随玉米缨孕育,缨有红的、紫的或绿的,调皮的孩子会揪它几把下来作玩,手感十分细腻和柔滑。过去我也这样干,出女孩子不意,还会把玉米缨塞进她的脖子里。

  在长安乃至关中,玉米广为耕植,面积大,它的秆又高,可以构成密林似的遮蔽。20世纪70年代,屡有强奸案在农村发生,其多是在玉米地进行的,这从当时法院张贴在墙上的布告可以看出来。藏在玉米地的故事一定很多,遗憾即使浩荡的秋风撼它,它也保持着沉默。

  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日子,收获玉米颇为辛劳。用䦆头把玉米秆连根砍倒,遍野平铺,掰下玉米棒,装车拉至场里退皮。有的会垒玉米棒成垛,有的会架玉米棒在树杈。不过农民多是略除水分,便剥玉米颗粒,趁天气晴和,直接晒干入库。

  玉米的长安方言就是苞谷。种苞谷,砍苞谷,掰苞谷,剥苞谷,是一个系统工程,唯剥苞谷可以在室内作业,是安静的。想起来,剥苞谷的生活颇具一种精神的充盈。在秋天明亮的月光下,我祖父捡一只苞谷棒,目光稍掠,瞅准空隙,便用锥子刺下去,转一转再刺,转一转三刺,连拉三道槽,扔到一边。我的祖母,我的姐姐和我,谁拿到苞谷棒谁就剥。半夜下来,一堆苞谷棒便变形为一堆苞谷颗粒。赶紧晾在席子上,太阳升起就晒。一旦干了,就装进板柜或瓦缸之中。日子苦涩,也有温馨。

  玉米的脂肪含量甚大,可以熬粥,蒸发糕,蒸馒头。嫩玉米棒可以在锅里煮,食之极鲜。在西安的街上会有卖玉米棒的,吃者几乎都是嘴馋的姑娘。

  玉米原产中美洲,是印第安人培育的。在16世纪传入中国,大约属于明世宗嘉靖年间吧!初名玉麦、蕃麦、西天麦,是徐光启称之为玉米的。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时光是个看客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少年的你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