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精美散文 > 抒情散文 >

佳句如绿丛之花

时间:  2021-12-27   阅读:    作者:  张炜

  实际上词的演变在很早前就已经发生​‍‌‍​‍‌‍‌‍​‍​‍‌‍​‍‌‍​‍​‍‌‍​‍‌​‍​‍​‍‌‍​‍​‍​‍‌‍‌‍‌‍‌‍​‍‌‍​‍​​‍​‍​‍​‍​‍​‍​‍‌‍​‍‌‍​‍‌‍‌‍‌‍​。我们从李白的《菩萨蛮》《忆秦娥》中,如“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已经领略了不同的气象。追究起来,词最早产生于隋代民间,最初也不乏清新和质朴率真,可惜至唐代文人词、晚唐五代花间词,已经变得十分柔媚。再到宋代,词的形式和内容几乎固定下来,人们通常认为甜腻、哼唱和纤弱就是它的基本特征。这期间虽有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等人去其浮艳,能够含蓄蕴藉,但大体上仍未脱离原有的轨道。这种文学形式显然已经走入类型化,格调与韵致已然固定。也就因为这种传统的认识,许多人对苏东坡的词作并不赞赏,连弟子兼友人陈师道也对其大有贬意,认为韩愈“以文为诗”,而苏东坡却“以诗为词”,离开了词的本色:“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后山诗话》)

  在一些人眼里,诗的内容及表述方式,本来就有庙堂的庄重气象,所以像苏东坡这样的诗人很难写出纤细柔婉的词。其实苏东坡的词也大都是柔婉的,与他的诗仍有不同。而像秦观这样的才情,即便写诗也有太多的婉约气。在这里,论者常常将“词”与“诗”各自分剥,仿佛是两不相干的文体。宋代词家李清照谈到苏东坡的词用语更重,说:“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词论》)竟认为苏东坡的词作仍旧是“诗”,不过是在不同的语句和位置上点错了标点,就像诗的断句出了问题、没有经过很好修饰一样。这当然是苛评。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其实这些见解都是一面之词,或过分纠缠于音律,或执着恪守于传统。陈师道与李清照的格局与苏东坡不同,无法大处着眼,不能理解苏对词的开拓意义。其实一味强化词的某种属性,无论怎样“正统”,最终只会走向窄小局促,令人烦腻。如果柳永这样的词风一统天下,也实在并非幸事。柳永的词中只有一小部分稍有刚健,如写羁旅的《八声甘州》,让苏东坡喜欢。柳永专写男女密约幽会的那些词已堕入庸俗猥亵,却在长时间里作为“词”的代表,成为最有名的作品。

  到了南宋时期,人们渐渐对苏东坡的词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子瞻佳词最多,其间杰出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词;‘落日绣帘卷,庭下水连空’《快哉亭》词。”“凡此十余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这里将苏东坡的贡献讲得非常清楚。而大词人陆游说得更好:“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惜剪裁以就声律耳。”(《老学庵笔记》)“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老学庵笔记》)词能有此等气象,真是一场审美大转移,的确开拓了自李白、范仲淹等人开始就创建的格局与空间。

  清代王士祯《花草蒙拾》中说:“黄鲁直亦云:‘东坡书挟海上风涛之气。’读东坡词,当作如是观。琐琐与柳七较锱铢,无乃为髯公所笑。”清代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写道:“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以体裁为羁绊和规范,从来都是小时代文人手中之能事,对于那些更强悍的生命则不会有多少束缚力。李白之所以古风更好,即因为这种形式较多自由,可以畅达无拘地飞翔。律诗并非是更低一等的形式,但严格的韵律确实需要大力应对和突破,化拘谨为平易自然:融法度于无形、纵生命以畅达,此高度似乎只有杜甫这样的“诗圣”才能抵达。那些汲汲于韵律的恪守者,往往走向了诗的反面。

  如果要在法度与诗之本质、内容之间做一权衡,真正的诗人当然会毫无犹豫地选择后者。小处着眼,斤斤计较,实际上是一种小智。这对于人生和艺术来讲,当是统一的道理。词的节奏并非自然流畅,其长短句的组合读来每每别扭,这在许多词牌中确是如此。一旦离开词境,将一些佳句抽离出来,让句子本身的品质独立出来,就可以变得更好。

3/6页
上一页下一页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唯有暗香来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少年的你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夏夜,望志路警笛呼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