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尚书·舜典》中记的舜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蒋介石的诗作不多,传世的第一首是他1909年在日本士官预备学校读书时写的这首《述志》,那一年他22岁。诗中写道: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在这首诗中,蒋介石写到了当时诸强争霸的险恶国际形势;写到了当时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力不如人”,那么,随后他谈到了他的‘人生抱负’,就是“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则表明了他留学日本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前途,也就是说他志向在于国家,而不是个人,那是他最初的志向。
时隔一年,1910年毛泽东是17岁。他第一次离家来到50多里外的湘乡县东山小学求学,在那里他写了这首《咏蛙》,这首诗被很多人认为是他传世的第一首诗。诗中写道: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首诗,当时就得到了各方面文人的一致称颂。他们评价少年毛泽东通过描述青蛙的霸气,抒发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这个评价是对的。以这样的角度来咏蛙,的确是立意新颖,前无古人。但是,毛泽东在这里述说了一种怎样的人生追求呢?对此,很少人深入去想,其实这首诗里面的后两句已经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表达。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用白话来解释就是说,只有我们来讲话的份,其它的人就都给我闭嘴吧。对于那些不肯闭嘴的人来说呢,结局将是快速消失在青蛙的大嘴里。
仔细想想,毛泽东家庭出身在农村,世代务农。在落后的农业国里,农民是大多数人,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他的人生轨迹可以用这条线串起来,建政前在党内,建政后在全国,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让其它人“闭嘴”的一生,让劳动人民当家作主,让大多数人说话。回头看看这一切不都是写在这首《咏蛙》里了吗?春天里的蛙,可多了去了,他自己17岁时写的诗里就代表人民警告了世界。
从整体看,世上的人就有两种。一种是把国家,社会,他人,摆在自己之前的人;另一种是把自己摆在他人之前的人。而毛泽东的第一首诗,则极其生动鲜明的表明了他的追求。蒋的一生东征,北伐,抗日,反共,退守台湾,让历经危难的中华民国政府延续。毛的一生,在党内斗,在党外斗,这些也要靠这种完全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生观,才能达成。
在结束了中国2157年封建社会制度后,中国近代史载的这两位大人物,历经40载较斗的史实和结果,诠译和验证了《庄子·天下篇》所说的“诗以道志”以及《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的真谛。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