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泗水桥竹林掩映,桥下溪流潺潺,沙浅水清。每天从清晨到傍晚,村里的大妈姑嫂们不间断的聚拢在溪水边,洗衣洗菜,笑谈家长里短,趣事见闻。这里是炎炎夏日里最清凉的亲水福地,是大人们信息交流传播的场所,更是承载了我快乐的童年。
我的故乡宣家店三面环山,一条沟渠穿村而过,老家村民都习惯称山溪流淌的水沟为“干沟”,干沟两边散落分布的村庄从山里向山外,由窄到宽呈弧线状延伸,在附近山顶上俯瞰山窝窝里小村庄地貌就像一把大扫帚,便得一俗名“条把街”,我家就在“条把街”上。泗水桥建在干沟的湾道处,是带有地标性的石拱桥。山外陌生的来客问路,一说宣家店“条把街”泗水桥,就很容易找到村庄的中心位置了。
延绵起伏的大龙山西北方向牛家冲、大陡岭、谢家湾、江家湾等4条山谷小溪汇合形成水渠主干道,成就了宽约10来米的大干沟,清清溪水从泗水桥下缓缓流过,这也是“泗水桥”名字的由来。
一到夏天,泗水桥下就是孩子们嬉闹撒野充满欢声笑语的水上乐园。我们在浓荫覆盖的竹林里上演儿童版的穿林海《剿匪记》,在桥下细软的沙滩挖沙玩水。最令人兴奋的是水中“闹鱼”,闹鱼是当地方言俗语,如小鸡误食了打过农药的庄稼被药死了,说成“闹死”了小鸡。我们小伙伴们“闹鱼”,就是用干沟岸边生长的高大的鬼柳树上摘下的树叶,经过石头捶打成糊状,再用纱布包裹成一个个“药包”做诱饵,鬼柳树叶子并无毒性,不会破坏水源水质,相当于现在时髦的说法“植物精华素”,鱼儿只是害怕树叶散发的那种特殊气味,就像蚊子害怕艾草的香味。我们几个小伙伴分头行动,身轻灵巧的爬树摘树叶,力气大的捶打树叶做药包,懂得鱼儿习性的担任“侦察员”,负责勘察浅水区容易躲藏鱼儿的石头缝。目标点位选好,就将药包塞进石头缝里,静静等待鱼儿出洞。不到十来分钟,只见一条条小鱼受不住“药包”的气味,纷纷逃离藏身之地,像是被灌了“迷魂汤”,晕乎乎有气无力的浮游到水面,我们轻而易举很快就捕获了不少鲜活鱼。小伙伴们用竹枝串连上一条条大大小小的鱼,由大一点的孩子王主持分配,每人分得一串鱼,兴高采烈的拎回家。
傍晚时分,母亲见我光着膀子晒得黑不溜秋,手里拎着一串鱼,脸上的表情很复杂,我知道她是怕我玩水有危险,不等母亲开口便抢先说是在浅水里闹的鱼,不会去深水潭里的,母亲见我表了态也就放心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吃上新鲜鱼是很难得的。煮鱼的时候母亲特意多放点水,炖出一大碗鱼汤,我和三个妹妹不吃鱼怕鱼刺卡着,一人端一碗鱼汤拌饭,坐在门口小石墩上,很满足的狼吞虎咽般扒着饭,在山野的晚风中享受鲜美滋味,耳边还在回响泗水桥下那绵绵不绝的欢笑声。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