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现代厨房简洁干净的煤气灶,家乡的土灶头似乎有些油烟灰尘污染颇多和笨拙落伍,两者自然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可你走进现在的江南农村,即使富丽堂皇装修考究的乡村别墅,一边使用简洁干净的煤气灶,一边还往往砌有一座方方正正有模有样的土灶头。逢年过节,家人探亲,宾客登门,土菜土味土灶头,也时常派上用场,一展身手。现代化的乡村别墅,竟然还有如此土得掉渣的土灶头,还有如此袅袅炊烟的人间烟火味,着实令人匪夷所思、刮目相看。
看到这个熟悉的不曾远去的土灶头,看到这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气,也使我想起了老家的土灶头,想起了土灶头前的童年,想起了过去的岁月……
记忆中的家乡,每家每户都有一座土灶头。大户人家四眼灶、六眼灶,小户人家两眼灶、三眼灶。土灶头的旁边分别有水缸和碗橱。土灶头、水缸、碗橱,是江南人家厨房里鼎鼎大名、家家都有的“三件套”。
儿时是七口之家,理所当然是四眼灶:两口铁锅,两只汤罐。两大两小,极像四只圆溜溜的眼睛。两口大小不一的铁锅,一口直径二尺二,一口直径一尺八,简称“二尺二”“尺八锅”。口径较大的“二尺二”铁锅,靠近灶屋左侧窗口,也叫“里锅”,兼用烧煮家畜家禽饲料,或者过年过节一口铁锅不够用时,两口铁锅同时使用;口径稍小的“尺八锅”,一般在右侧,也叫“外锅”,用于日常煮饭炒菜烧水,一年四季不停,一日三餐必用,使用频率极高。
两口铁锅之间有两只汤罐,既在两口铁锅之间,也在两个炉膛中央,无论是里锅还是外锅生火烧饭做菜,只要有火,火苗都能窜至汤罐,把水烧开。土灶头“灵不灵”,主要看汤罐里的水热得快不快。新灶砌好,就会烧火试一试汤罐水热得快不快。里锅外锅同时点火,汤罐里的水很快沸腾。说明这座土灶头烧火、做饭、通风、排烟功能达标。涮锅洗碗,以及冬天洗脸洗脚,用的都是汤罐里暖暖的热水,异常温暖。即使寒冬腊月半夜三更回家,汤罐里的水总是热乎乎的,正适合洗脸洗脚。也许这就是家的温暖、家的感觉。我很惊叹古人的智慧,在两口铁锅之间架设这么一对汤罐,就不用再单独生火烧水,另起炉灶。只要不断向汤罐里添加冷水,这两只汤罐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热水,真是高明之至、巧妙之极。汤罐上的木质盖,加之炉膛保温,汤罐里的水始终有温温的感觉,取用方便。这两只汤罐,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理应载入人类灶具发展史光辉的一页。

而“尺八锅”又是老家背驼之人的外号别称,也就是北方的“罗锅儿”。虽然比较形象,但常常会惹怒背驼之人。儿时,是断然不能在背驼之人面前提“尺八锅”这三个字的。否则,轻则会被骂得狗血喷头,重则更会招来拳脚之灾。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哪壶不开提哪壶,对方以为你在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嘲笑讽刺挖苦他。而事实上,“尺八锅”仅仅是土灶头上一种铁锅的大小尺寸而已。如此,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是一样的道理。
别看家乡一个简简单单的土灶头,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灶身、灶台、灶梁、灶膛、灶仓、灶眼、炉膛、烟囱、灯窝、下水道,火钳、火钗、风箱、火筒、灶凳,锅铲、锅盖、锅盖架、饭架、竹刷子、水勺子……集各种功能、各种老物件于一身。从前,子女结婚成家,分家后另立门户,父母总会把土灶头上的物件一一配齐,就意味着开始独立生活了。看似一座毫不起眼的土灶头,可要配全置齐全部家当物件,也要花费不少人力物力财力。破家值万贯,就是这个道理。
灶台一般有一米多高。儿时,如果不到八、九岁年纪,父母和家里老人是绝不会让孩子靠近灶台的,生怕被热菜热饭热汤热水烫到身体,落下终生残疾或伤疤。可是,越是不让接近灶台,越是觉得灶台的神秘神奇,越是觉得食物的馋嘴诱人。因此,孩子们总是踮起脚跟跃跃欲试,偷偷接近,偷偷地尝一尝食物,也不乏忙中添乱,搞得鸡飞狗跳。
民以食为天。土灶头曾经是家里一切活动的中心。江南农村,无论平房楼房,一个家庭一般都有三间房子。卧室只在晚上睡觉时使用,客堂屋一般只有客人来时招待使用,而灶屋间的土灶头,从睁开眼睛到闭眼休息,无疑是一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地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生火做早饭;一日三餐,不可少吃一餐。猪狗猫鹅鸭鸡等家畜家禽,也都翘首等着喂养,也不可少吃一顿。外婆、母亲几乎一天到晚围着灶台转,吃干的、喝稀的,锅碗瓢盆,为了填饱一家七口的肚子,为了一天三顿乞食的家禽家畜,不但绞尽脑汁、变换花样,而且一天忙到晚,老人们称之为“四脚勿落地”。在没有外卖也不可能餐餐吃饭店的年代,家庭妇女的确是一天到晚围着锅台转、一天到晚围着灶台忙的主角,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
说起土灶头,自然会联想到柴火饭、拣柴火。以前,有两句话一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一句是“民以食为天”,另一句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既然“民以食为天”,吃饱裹腹、吃饱不饿是人间第一大事、头顶大事,那么,为什么围绕嗷嗷待哺“吃”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却是以“柴”为主,“柴”字打头?而不是以“米”为主,“米”字打头?
有过拣柴火的经历,看到过家家都有的土灶头,目睹过外婆、母亲围着土灶头烧火做饭做菜忙前忙后的身影,在那个既没有电更没有电饭煲的年代,才明白“生米煮成熟饭”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着同等重要的内涵。因为只有白花花的大米,没有“生米煮成熟饭”的柴火,同样还是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拣柴火是一种极其艰苦的体力劳动。记得儿时,父母交办给我们的劳动任务无非只有两项:一项是给家禽家畜准备饲料,二项是拣柴火。准备家禽家畜的饲料比较简单,只要漫山遍野去寻找,看到鲜嫩的禽畜能吃的草,挖到竹篮子里即可。而拣柴火呢,则需要翻山越岭在茫茫的山野中去一根根去拣。春夏正是树木发芽长成时节,以及蛇虫八脚,一般不宜上山拣拾柴火,只有到了秋冬季节,才能上山拣拾柴火。孩提时代,还没有分山到户。到集体山上去拣拾柴火,更是“挖墙脚”的禁止行为。因此,须在太阳下山夜幕降临时,趁着管理人员回家、暮色时分爬到山上去拣拾柴火。有时背着一捆重重的柴火下山,已是黄昏时分月上柳梢。无论秋冬季节,都是一身臭汗不消说,那种精疲力竭的辛劳,不亚于艰苦的“双抢”劳动。像我们家这样一座土灶头,一年下来,干柴也至少需要上万斤,更不谈砍下来的青柴了。上山砍柴拣柴,与下田插秧种田同样的艰苦辛劳。可见,拣拾柴火,异常辛苦,开门七件事,“柴”字当头,不无道理。
土灶头是儿时记忆中的美食天地。总记得儿时的食物菜蔬虽然比较单一,但是自种自给,随吃随采,想吃就采,十分新鲜,采摘方便。食材新鲜,味道自然鲜美。儿时,外婆、母亲做的菜,都是那么的诱人和催人食欲,除了慢工出细活,天天烧天天做熟能生巧,烧饭做菜手艺不错,也是其中原因。尤其是百吃不厌的柴火饭,本来就是香喷喷的白米饭,再带点儿微微的锅巴香,把大米的清香做到了极致,火候恰到好处。儿时,即使没有丰盛的菜肴,也能干完一两碗白花花的米饭。饭后,还会添上一块稍稍放有盐巴和葱花的锅巴,常常引来几只家犬流着口水艳羡的目光。放学回家,常常是直奔土灶头,先是问问外婆、母亲今晚吃什么。有时也顺手牵羊,偷偷地顺上一点吃的,感觉那真是人间美味,也是最幸福的时刻。物质贫乏的年代,土灶头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美食,也留给了我们日思夜梦“妈妈的味道”。
土灶头是儿时最快乐的时光。土灶头不但给我们带来了美味,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儿时,这间堆放有柴草的小灶间,是我们捉迷藏、躲迷藏的绝好位置。有时甚至为了不被发现,常常躲进灰仓里、柴堆里,搞得满脸、满身都是黑黑的灶灰,令人啼笑皆非、哭笑不得。有时也帮一帮忙前忙后既添柴烧火,又上灶炒菜烧饭的外婆、母亲烧烧火、添添柴,但又偷偷地在炉膛里煨蚕豆、烤年糕。由于心虚加煨烤火技术一般,蚕豆的爆裂声、烤年糕的刺鼻糊味,常常引来大人心知肚明的质疑,导致事情败露。一到冬天,烧火更是我们孩子们抢着做的事。说是帮着大人烧火做饭,其实是抢着烧火取暖。那大把塞进炉膛的柴火,常常烧得铁锅直冒青烟,白米饭煮成了黑焦碳,引来责备,不在话下。
土灶头是逢年过节家里最神秘的地方。儿时,土灶头不仅是一个生米煮成熟饭的地方,更是一个神秘神奇的祭台。高高的灶梁上,始终摆放着两个神秘的蜡烛台。正上方居中位置,贴有一幅长胡须的灶神画像。灶神不但是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更寄托着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民间祭灶有好多种版本,但均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对平安生活的期盼,美好生活的向往。逢年过节,灶神是每家必祭的神灵。尤其是过年,每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夜,是传说中的灶神爷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的时间。外婆、母亲都要用最隆重的仪式祭祀灶神,不但毕恭毕敬祭拜灶神,还烧纸钱给盘缠,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大年三十那天,还要在土灶前举行隆重的“迎灶神”仪式,欢迎灶神爷向天庭汇报工作不远万里长途“出差”归来。平时,在灶神爷前也供奉着不少干果点心,虔诚之心与期盼家里平安之心溢于言表。儿时,即使最调皮捣蛋,那些一直供奉灶神的干果食品,我们是断然不敢染指,更不敢偷吃了。因为外婆说过,吃了会肚子疼。一年中,每逢有大风大雨,外婆、母亲也常常会在炉膛里烧一把柴火,在烟囱里冒一股青烟。听母亲说,这是让灶神告诉老天爷,这里住有下界凡人,让刮风下雨绕道而走,保佑平安。也许这是人间烟火气、人间烟火味的另一种用意吧!
说起乡村别墅为什么还对土灶头依依不舍,原因还是多方面的。一是忘不了儿时柴火饭的味道,是主要原因。尽管现在电器发达,也有做锅巴饭、柴火饭的电饭煲,但是,电饭煲做的锅巴饭、柴火饭,与柴火灶烧的锅巴饭、柴火饭,还真是天壤之别。就因为这个儿时的记忆,不少江南人家虽然普遍使用煤气做菜,电饭煲煮饭,但是,还是会砌一座土灶头,不时换换口味,吃吃土灶头烧出来正宗的香喷喷的柴火饭、锅巴饭,不时唤醒儿时味蕾的记忆。二是普通百姓的一种希望和寄托,是重要原因。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如果没有土灶头,用老人的话说是“灶神爷都没地方安生”。于是乎,孝顺的子女们就在现代化豪华的乡村别墅里,砌一座传统的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土灶头,既让灶神爷有个立身之所、安身之地,更让老人有个心灵归宿。逢年过节,老人们总要按照传统习俗“送灶神”“迎灶神”,乞求期盼人间风调雨顺、家庭平平安安。三是让那些树枝杂草派上用场,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农村毕竟还是农村,总有一些枯枝、杂草和旧物。这是土灶头烧火极好材料。如果当作垃圾,既需要运输成本、处理成本,又比较繁琐繁杂。积少成多,当作柴火,两全其美,何乐不为。于是乎,勤俭节约的江南人在辛勤的劳作之余,仍然喜欢拣一些干燥的树枝、杂草回家,作为自己家里土灶头的燃料……
不曾远去的土灶头,充满人间真情的烟火味。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