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朱杨镇内有一条河流叫朱杨溪,清代,当地民众集资在朱杨溪板桥场建成了一座石拱桥,取名利济桥。如今,古桥保存完好,已被列为了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杨溪利济桥)
朱杨溪是长江支流,原名周杨溪,源于永川宝峰阴山东麓,在茨坝入江津境,在朱杨振兴社区注入长江,全长104公里,流域面积725平方公里。朱杨溪,永川人称之为临江河,江津人称之为溶溪河。朱杨溪两岸多为浅丘,盛产水稻、玉米、红苕、黄豆,古为人口聚居的鱼米之乡。
到朱杨溪,茨坝场是必去的。明清时期,茨坝场叫板桥场, 是上成都下重庆的陆道要冲。其时,两岸店铺无数,来往行商都要在此“打尖”歇息,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朱杨溪畔的板桥古乡场)
古时,板桥场河上无桥,枯水季节,往返两岸,全靠在水中石墩上搭木板通行,板桥场之名由此得来。洪水一来,板桥被淹没,百姓隔水相望,分市两岸,往来极为不便。
清乾隆年间,乡人商议集资建桥。几位倡议者走村串户筹措资金,边募边建,历时多年,直至道光六年才竣工落成。秦家坳富绅杨云普,认捐中孔桥洞,为践承诺,倾尽家中田产,最后一贫如洗。
(利济桥)
利济桥是一座完全用石头建成的拱桥,桥礅用巨石砌成,桥拱用长条石卷合,桥面用平石板铺就,桥栏也全是石板镶嵌。修建利济桥,一块七星石最后合拢,有人说是鲁班石,也有人说是神仙下凡打造的。
(桥上有七个角的七星点斗石)
利济桥建成后,历经两百年雪雨风霜与急流狂涛,不变形,没松动。站在桥头仰望气势壮观的五孔巨拱,人们会由衷地敬佩那些古代工匠们,在当时落后施工条件下,能完成如此恢宏的桥梁工程,真是人间奇迹。
(重庆直辖后所立的文物保护碑)
1992年3月19日,重庆市政府公布利济桥为文物保护单位。重庆直辖后,2000年9月7日,重庆市政府重新公布利济桥为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记载:“利济桥,又名万古桥,通长87米,其中,最大一孔跨度13米,拱高8米。”
两侧石砌桥栏原有浮雕花纹,可惜保存完整的极少。幸存的浮雕中,“文书”、“宝剑”二图依稀可辨。古人在建筑物上雕刻图案,除了装饰美观,还赋精神寄托,以表达传统价值取向。“文书”、“宝剑”,在明清雕饰物中极常见。文武双全,是人生极至境界,人人向往。所以,建桥工匠们把人们所崇尚的精神境界,雕刻在了桥栏上。
(雕刻在利济桥栏上的桥名)
利济桥头民居深藏一块赑屃碑刻,为道光年间所立,上书“好恶同民”。
“好恶同民”,出自《礼记》大学第四十二:“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即老百姓所喜欢的就要大力提倡、发扬,老百姓所厌恶的就要予以抵制、杜绝,这才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应该做的。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由春秋末年思想家曾参所作。曾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利济桥头的赑屃残碑刻:好恶同民)
曾子烹彘讲诚信的故事,流传于世。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在茨坝文昌宫前立“好恶同民”碑,告诫前来拜佛祈求功名前程的学子,以及各级官员,要有民本意识,要与民众同心同德,得民心者得天下,顺民心者才能治天下。利济桥取用“利济”二字,也突显了“利济”百姓之意。
(利济桥)
利济桥两侧,原各有一座石牌坊。一是贞节牌坊,一是文昌牌坊。
贞节牌坊是当地举人所立。当地一位未过门的女子,未婚夫外出遭遇不测,她为其守节,终身不嫁。后来,领养一子,历尽千辛万苦,将其抚养长大中了举。举人经向朝廷申报同意,建立贞节牌坊,彰其母之功德,也告之后人要铭记父母抚育之恩。
(利济桥头的板桥古乡场)
利济桥头原有一座文昌宫,香火十分鼎盛。据说,有时比石门大佛寺的香客还多。也许当年确有此景象,因为,石门大佛寺塑观音菩萨,香客们多为求子消灾而来;茨坝文昌宫则主文星昌盛,朝拜者是求家中亲人能中举登科,金榜提名。在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最高精神境界的古代社会,谁不想金榜提名,光宗耀祖,做人上人。到文昌宫的人多,也就不奇怪了。
漫游利济桥,不仅可观赏古人留下的传世杰作,还可从乡民募捐修桥、巧嵌七星点斗石、好恶同民碑、贞节牌坊,以及鼎盛文昌宫的故事中,切身感悟到古代朱杨溪人孜孜不倦追求完美人生的理想与信念。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