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具川东特色风情的丰都小官山古民居里,有一座闻名遐迩、氤氲着袅袅禅意的寺庙——天佛寺,以其独具魅力的形态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
天佛寺,原名天福寺,据明人黄洵《改建天福寺》记载,该寺重修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经过一次重修。原位于丰都老县城西门路,是丰都唯一的明代城池造物,现迁至小官山。其建筑形式采用抬梁与穿斗相结合,全部结构都用斗拱之间巧妙衔接,采用榫卯技术,不用一枚铁钉,将各构件牢固结合在一起,承托了整个殿堂屋顶的全部重量,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屋顶呈拱式,檐口上翘,非常美观。寺庙的门楼、殿堂等建筑物,都是经过精雕细琢而成,雕刻有各种神话传说和佛教故事,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佛光普照万莲开,山势嵯峨天作栽”。迈着古老条石砌成的梯坎,上二十级台阶后,是一个平台转角,又爬十级台阶再转入二十级台阶,我吃力地爬完五十级台阶后,早已是气喘吁吁了。寺庙的两边各生长着一株面筛大的黄葛树,根系盘根错节,叶片翠绿茂盛。疯长的枝条窜到了屋顶上,犹如两把超级绿伞罩着整个寺院。跨过神圣庄严的庙门,一种肃穆的氛围包裹着整个庙宇。一口古铜色的“许愿钟”硕大无比,静静地伫立在殿堂中央,做工精巧的许愿钟上铸有“天佛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这些字都是竖着写的,很有古风味道。还有龙、凤、鹿、鸟、花等各种代表吉祥、平安的动物、花草图案,布满了整个钟面。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钟的顶部,一尊面带笑容的菩萨盘腿坐在那里,用和善的目光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游人;菩萨的两边有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龙头,吐着长长的舌须,震慑着奸诈耍滑的恶人;菩萨的脚上还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鹿子哩!同行的一位女士抱着三岁的小孙子,从旁边取出钟槌,重重的朝钟敲了两下,“当——当——”宏亮的声音拖着长长的尾音,响彻在寺院上空。
“满天佛光瑞气生,圆月长空将佛圆”。在寺庙的一堵墙上,两米见方的金黄色的“佛”字耀眼夺目,是宋代诗人、大文豪、画家、书法家苏轼所书,字体着笔浑厚、苍劲有力、走笔龙蛇,笔势雄健洒脱,笔触筋道,具有金石之功,铁画银钩之韵味,不愧为一代书圣。佛字前面置一金色的盆子,通体的黄色把清亮的盆水染得金黄。一粒黄葛籽掉在盆里,泛起一圈柔柔的金波。
“明月照金塔,佛光如白云”。天佛寺的游客在佛字前金盆洗手、摸金佛,到左厢房喝禅茶、描福字,在正殿三世佛前祈福请愿、挂祈福牌,到山门旁树下系红丝带,许愿祈福,在右厢房布展禅音、檀香、配置博古架、茶桌、蒲团等诚心祈福,同时,尽情地享受这宁静而优雅的环境。
步入天佛寺天井,只见两边挂满了一排排密密麻麻、层层叠叠、排列有序的红色“许愿牌”,足有上千个之多。许愿牌上有的写有“心想事成,家庭幸福”,有的写上“学业有成,考上理想的学校”,有的写着“新婚快乐,早生贵子”,有的写有“消灾除病,身体安康”……我轻拂许愿牌也想许个愿,祈福自己平安健康,但苦于没找到笔,只好作罢。一股清风吹来,许愿牌前后摆动,发出清脆的碰撞声。两边的屋檐下飘着红丝带,上面印有“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彩带随风飘扬在天井内外。
天井的正前方有一尊高大的香炉,古色古香、造型别致、金黄发亮,上面铸有“有求必应”四个大字。香炉分三层建造,呈六角形,每层都有六个翘角,翘角上镶嵌着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小鸟的尾巴上还挂着一口小铜钟,下面系着红布条,不时摇动着。香炉的顶层有两只小动物,晶莹的眼睛注视着游人。香炉的顶端有一只葫芦状的针杆,笔直地矗立在那里,尖尖的针芒直指苍穹。香炉的后面有一长两米五、宽六十公分的香台,上面印有繁体字“有求必应”,它的本来用途是插香、烛,燃钱纸,盛香灰,但这里是木质结构的建筑,严禁烟火,香台就没了用武之地。
“天上佛光灿烂耀,十方菩萨怀慈悲”。好学能文的古人静轩公到原天佛寺一游后,感慨良多,绪作好诗《月镜凝山》一首:“潭面浮霜月正圆,葫芦此夕坠中天。一轮金彩层霄外,万顷银辉叠嶂前。清湛蓬壶真太极,白生虚室见虞渊。兴更浓郁腾双翼,下伴吹笙跨鹤仙。”越过天井,来到后面大厅,一米多高的坐台上三尊灰色菩萨坐在上面,足有四米多高,胖胖的脸庞,憨态可掬,人们虔诚的仰望它,它和霭地注视着人们。
漫步在天佛寺里,一颗禅心缓缓升起,弥漫在寺院内外,它沉淀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积蓄着远久的灿烂文化,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明朝陈香的韵味!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