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克莱尔·梅苏德在《皇帝的孩子》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展现了一些纽约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伦理冲突、迷茫、失落、顿悟和重生。结合弗洛伊德关于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理论,分析了书中两位女性——玛丽娜和丹尼尔的心理成长过程:从最初受到超我诱惑时的迷茫,到自我与超我之间进行斗争,最终获得重生并实现真正的自我。意在启示女性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追求精神层面的独立,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 自我;超我;人格理论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22-02
小说作者克莱尔·梅苏德是当前“斯特劳斯奖”的获得者,她开放多元的文化视角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她的大部分作品内容都很深邃,而《皇帝的孩子》则是她最有名的小说。作为一部新世纪文学作品,小说内容体现了梅苏德对年轻人心理状况的重视,书中描写了纽约精英——“皇帝”默里和他的孩子们在处理家庭、爱情和友谊等人际关系时的迷茫、困惑以及失落等。在追求财富地位的同时,他们还面临着道德和价值观方面的冲突。该书反映了纽约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情况,同时也是美国社会的缩影。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视角出发,探讨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玛丽娜和丹尼尔与默里之间顺从和反抗的伦理冲突,并分别对其自我的形成进行了剖析。
一、“人格三结构”理论及人物背景
(一)“人格三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整个人格是由三个关键的系统组成的,即“本我、自我与超我”。当三个系统相互连接并保持一致时,才称得上是健康的人格;而当“本我、自我与超我”相矛盾时,就会产生人格缺陷,致使人们表现出一些奇怪或不道德的行为。
(二)人物背景
梅苏德在书名中使用了“皇帝”一词,用以比喻话语霸权,在小说中则指人物默里,这位从表面上看非常完美的人——知识渊博,心地善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实际却恰恰相反,他是个彻底的伪善之人。小说中的孩子们共同之处在于:一开始他们都视“皇帝”默里为偶像,在认清默里的真面目后,则试图摆脱他的控制,并在心理上获得成熟,人格变得完整。梅苏德在小说中对妇女性别及其社会问题也赋予了关注。玛丽娜是默里女儿,她一边享受着这个身份带给她的殊荣,一边又因此而受到烦扰。生活和经济中的束缚不能使她实现自我认同,找不到自己的性别角色,无法建立起积极的真自我意识。“但是在顺从和依附状态下成长起来的玛丽娜只是拥有‘基因’和‘身体器官’的‘遗产人’,虽近而立之年却一无所成。”超我,作为大多数人心中的道德标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默里就像她的超我,引诱着她成为追随者,从而忽视了现实生存的独立意识,无法反思自我存在和内在性,迷失于他者的评价之中。与玛丽娜相比,丹尼尔虽然没有生来就拥有的优越条件,但成年的她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不需要在经济上依赖他人。即便如此,丹尼尔在工作中也一直在妥协,她代表了大多数的女性——放弃抵抗,被迫适应纽约的文化和制度环境。默里作为一个表面上看非常优秀的精英,对社会阅历尚欠的丹尼尔的诱惑无疑是很大的,在受到超我的诱惑后,她盲目地将感情给予心中所塑造的理想形象,从而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