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版本与《红楼梦》开始的模样存在比较大的不同,因此围绕《红楼梦》原貌的探寻就为那些红学家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各种假设和学说纷纷呈现出来,正襟危坐考证的有之,牵强附会的有之,更有生拉活扯的,让人不敢恭维。
当然,对于那些掌握方法论,真正的学者,我们应该表示敬意,就如同我们应该向八十回后的作者表示敬意一样,没有他们,《红楼梦》不会流传下来或广为人熟知。
对于红学研究,很多的理论和推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大多数人还是受了几个“大师”的影响,从研究的一开始就有了先入为主的成见,因此,其后无论怎么研究,注定是无法有什么成果的。
就算是非红学研究人员,在开始看甲戌本、庚辰本时,在第一回里的脂批中就有这样的话,“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我们不禁反问那些做研究的,这里明明写的是曹氏“批阅”,“增删”,怎么就一口断定曹雪芹就是作者,大家都知道皇帝“批阅”奏章吧,都是别人写了才去“批阅”,作者肯定不是皇帝的,因此,当下就可以对曹雪芹的作者身份产生了怀疑。而且,纵观全书,作者对主角林黛玉的态度应该还是肯定的多,但写出来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却是个尖酸刻薄、小气的女人,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对;再者,我们也很疑惑,如果一部红楼梦需要红学家们这样的考证过来考证过去才能看懂,那还有什么意思了?而且从程高本来看,贾府再怎么没落、再怎么悲惨的故事中,实质上并没有犯真正的什么天大的罪行,即使那些有关政权的罪行也只是牵强的推断,没有拿实的证据,因此似乎也还到不了“反书”、“禁书”的境地吧。因此,我们十分盼望民间那个家里能侥幸残存着真正的《红楼梦》原稿。
得幸,近日才得知去年真有藏家将手上的一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在网上发布,这个版本比《红楼梦》甲戌本、庚辰本还要早,并且108回全部都有!虽然字数并不多还有残缺,但是整个故事的脉络和框架结构保存完好。据说,刘心武看了这个版本后,颓然退出了红学的研究。
两天时间看完,的确令人震撼,足以颠覆周汝昌、刘心武等红学专家的探佚成果,三百年的红学研究如狂风涤荡芦苇,全部趴下了。这个本子完美的解释和回应了前八十回中绝大部分的伏笔以及脂批的提示,甚至对诗词歌赋中的每一句话都有响应,对其中重要人物的描绘才最终完成,与我们原本理解的存在极大的差别,真是:红学纷扰三百年,一朝梦醒艳阳天。
以下列举几处,就可以看出这个本子是如何的足以颠覆你的红学人生观了:
作者不是曹雪芹,是前明的士人;
映射的内容的确可以列为“禁书”,与历史事件的对应关系十分露骨,根本不需要通过曹氏祖宗十八代的渊源来推断其“血泪史”。
风月宝鉴已经点出了书的特点,一面是美女,一面是骷髅。情节极其惨烈,人的命运极其悲惨。
黛玉并非只是柔弱,一样的可以“主持工作”,“玉带林中挂”,“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就是其命运终结的写照;宝钗并非温柔贤惠,而是贾府诸多重大事件的策划者,也是林黛玉之死的最后一根稻草;“钗在奁中待时飞”,“时飞”就是贾雨村,书中早已写明,个别红学家已经意识到了!!
前八十回的那些偶尔提及的贾家小辈,成了贾家败亡的主力,好了歌中的“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就是他们的未来。好了歌中的每一句,都对应了后来的人或者事,真是绝了,我们以前就只是把这个当做一个普通小曲儿!
神庙的故事,凤姐扫雪拾玉以及其中一些小人物的命运等诸多前八十回脂批中提到的内容,全部有落地的文字,丝丝入扣、伏线千里,一个人一件事都不落,排布和展开严谨而周全。
提示各位如果读这个本子,真的要欣赏一下 史湘云于江边在宝玉怀里去世 的文字,情景之凄切,意境之唯美,真的是让人动容而潸然。
其他的就不剧透了,留给各位自己慢慢品读。
最后要说,生在这个时代真好,我们终于不用为无法得悉《红楼梦》原本而万分遗憾了,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避免了后三百年多少才子陷入红学的事业。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