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整理旧书时竟然发现在一本书的扉页写着“非典”期间借了英语教育系梁永平同学的50元钱。努力回忆也没有想起借钱花到啥地方了。况且,“非典”期间学校戒备森严,不让出校门,可能借的钱充成伙食费了吧。浮现在我脑海的是我的校园生活,我的一群意气奋发的哥们儿,我的校园邂逅,以及毕业后各自手拉皮箱分赴车站的无奈。翻遍好几摞就书,才找到了梁家的宅电号码。我用斯达康小灵通给他打了个电话,才知道钱在毕业前已经还了,也捕获到他被零时聘到七道子梁右侧叫“水地河”村的小学教书。他说,有时间了去找他聊天。有水有山有河,就去水地河!我心里闪过这样一个强烈的念头。
2006年9月,我被学区派到岗沟小学教书。我的斯达康小灵通没有一格信号的日子里,我和一个四十几岁的民办老师一起运转着不足二百平米的教学点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俩给一、二年级共17个小娃娃们上复式课,娃娃们带泥巴的笑脸和眨巴眨巴的眼睛感染着我要把书教好。我给他们教会了一撇一捺的“人”字,教会了唱国歌,告诉他们外面的精彩世界,给他们放我的斯达康小灵通优美的彩铃。我不相信报纸上鼓动式地吹捧山村教师多么的无私与伟大,我只知道要脚踏实地地把书教好,拿着俸禄,就应该把事情办好,这是本分。当我兜里揣着笔记本,踏着羊肠小道去大岗沟村家访时,卧病在炕的老大爷抓着我的手,哽咽地说:“小陈老师,你是学老师专业的大学生,求求你把书教好,村里有条件的都下山去镇上租房子念书去了,剩下的,都没办法下山,求求你把书教好!”我竟然不知说什么去给老人承诺。
每周一早上,岗沟的娃娃们提着小篮子把家里面最大的洋芋给我送来。火炉烤箱里飘香的烤洋芋,弥漫着整个校园,给了我一丝生活的慰藉。天晴的下午,我领着娃娃们走二三百米就到山顶,俯视脚下远方的小镇,娃娃们给我谈着他们的想法和梦想,有的由于想父母亲竟然哭的鼻子发红。我告诉他们,父母亲如此艰辛是不就是为了儿女有个美好的明天吗?儿童节到了,墙角黄刺玫格外妖娆,我借摩托下山,购买了红领巾和一面国旗,倒好磁带后,一摁播放键,“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娃娃们带着红领巾,哼唱着国歌,望着徐徐升起的喜庆的五星红旗,我真的感到高兴。我告诉他们,这山上的五星红旗和同学们在美术书上看到的北京天安门上的五星红旗是一样迎风飘扬的。
2007年8月,我有幸去北京参加“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班”培训。第一次坐了飞机、火车、地铁。在首都,我像从井底爬出的青蛙一样环顾四周,并努力前行。培训项目特意给我们安排了少数民族班老师去天安门参加升旗仪式。凌晨四点就准备,大巴车上每个人都严肃地激动,过安检,站好队,跑步奔向天安门广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发现周围的老师都颤抖着下巴唱国歌,迎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起,热泪潸然。其实天安门上升起的五星红旗真的和山上娃娃们升起的五星红旗是一样迎风招展的。
有水有山有河,就去水地河!北京之行难道让遗忘了去水地河的念头?2007年9月初,学区组织全体老师去临洮县医院体检。上午体检完后,等结果的过程中,我连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奔向去兰州的大巴,我用我的新长虹手机联系到了梁永平。等大巴抵达七道梁隧洞时,他早在等我,我们来到七道梁隧洞的通风口,向右走着。“来,抽烟!”我把在北京买的中南海香烟递给他,给他炫耀着首都见闻。我们抽着烟,就像当年在黄河边逛时那样随意地聊着。“从这隧洞走过去,十几分钟就能吃到牛肉面了。”他说:“其实我也没去吃过。”“北京的烤鸭我都见识了,就别说Beef noodles了。”我们哈哈大笑,他告诉我,水地河在七道梁南麓,虽属临洮县,其实这里的人都说的是标准的兰州话。我想,已到兰州,岂不美哉!
走着走着,觉得画风不对,这路陡峭崎岖难行。“山地者山也,水地者泽也。”而水地河怎么怪石嶙峋、偶见寸草,有种“拉羊皮不占草,风吹石头跑”的苍凉。水地河坐落在一个山坡上。我们的脚踩在很多大小石头和沙土混杂铺成的路上,一些树只有根部挂着稀稀拉拉叶的几课白杨树上,麻雀叽叽喳喳飞过我。我对他说:“这山能把麻雀摔死!”他笑着说:“这里有的村子三轮车都难行。”我们走在一边是高山峭壁,一边是深渊的路上,我们都不怕,因为我所工作的地方也有黄土高坡的山路,我们早已习惯了山沟沟的崎岖与艰险。
翻过了几座山,我们坦然望着一个又一个必经的险坡。燃完几支香烟,我们走了近四个多小时的路,来到了水地河村脚下。老远能听见喇叭里的儿歌声。村头偶见一两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在聊天。走进村里,我们直接去学校。学校是红砖砌的小二层,室外没有任何粉刷,上下各两个教室,两个办公室,二楼中间挂着一个大喇叭。校园旗台下,有个中年老师在整队放学,二十几个学生惊奇地看着我。这位中年老师棱角分明的脸上架着一副大大的近视镜,薄薄的两片嘴唇紧紧的抿着,一副教师所特有的单薄的身体,显得很憔悴,过来和我握了握手,他说:“你就是小梁的同学,欢欢欢迎,你是来自甘南的,甘南风景美得很!”和他寒暄了几句,我们和穿着破旧球鞋的孩子学生们摇手再见。得知他是这所学校的校长,他叮嘱小梁好好招待我,然后骑着大运摩托回中铺镇的家了。我望着孩子们消失在山脚下,没说一句话,好熟悉的场面啊!
下午六点,梁永平开始生火,说要做饭。我开玩笑的说:“做兰州的牛肉面吗?”“嗯,我给你多放些辣子”他说,“正宗的辣!”其实,他准备的是简单的辣椒和茄子还有洋芋,然后开始和着面。炉子里的火噗噗的燃着,像牛头一样黑的铝茶壶冒着热气,待到壶盖咯咯作响,他把茶壶提到一边的砖头垒起的坎子上,拿起生铁锅,倒了些清油,油冒气时,放进几片腊肉。我说:“原来这是牛肉啊?”我们的笑声打破了这座小楼的沉静。放进蔬菜,铲子挥动,待菜熟了,把锅搁到坎子上。又搭上一口铝锅,倒入水壶的开水,我们开始扯面条,揪面片。面片煮熟后,倒入铁锅。他盛了两大碗饭后说:“不好意思,小铺子里的醋断货了,将就一下哦。” 然后他神秘地拿出一个葫芦。它的形状很可爱,像两个摞起来的球体,上小下大,中间有一个纤细的“蜂腰”。“再过三四天就是教师节了,这是十几个娃给我的生日礼物。”他说:“这可不是一般的葫芦。”我说:“它能变葫芦娃?还是葫芦里有酒?”他摇了摇头说,叹了口气,打开盖子,一股方便面调料的味道,原来是便面调料。他给我和他的饭里小心翼翼地倒了点,香气四溢 。要知道,饥肠辘辘的人,吃着调了方便面粉包调料的面片,微辣之余又有丝丝回甜,气味如同藏香一般特别,香辣像是山里萦绕的云雾一般,漂浮在面汤之片上,纠缠在唇齿之间,香,恰到好处,辣点到为止安慰着空虚的胃闻着方便面香味,就仿佛回到大学的青葱岁月!
吃完饭后,我们来到宿舍,他说:“你刚才不是问葫芦里有酒?有!”他从抽屉里拿出6小瓶红星二锅头,说:“那咱们整点56度的!”拧开瓶盖,“干!”我们一大口就抿了。实惠的二锅头,气味香馥、醇厚甘冽、清香纯正、回味悠长。我们带着点醉意打开剩下的四瓶,开始猜拳喝酒,谁输谁抿一小口。他说起了教师节蜂腰葫芦的事情。上学期,他告诉学生秋季聘期满后就去兰州人才市场找工作。从那时起,孩子们就攒方便面调料。5毛钱的北京方便面是他们最喜欢的零食,本来买来把面捏碎了,然后再把调味包撒进去,使劲摇,然后吃,吃的剩下最后一点全倒手里,然后左右手倒来倒去,把多余的调味粉抖掉,觉得差不多了就一把扣嘴里,再把小手舔干净……但是为了给他准备教师节礼物,为了留住老师,班长从家里拿来一个葫芦,每天搜集调料,攒了多半葫芦,一起给他送来,说,老师方便面调料最香,求求你别去兰州了……他眼睛湿润了。娃娃们为了给老师准备一份教师节礼物,用他们的方式留住老师,这般煞费苦心……听着我好感动。
我们划拳喝着酒,我才知道,原来水地河极度缺水,吃水都困难。这里的人们种植的小麦、玉米等完全靠天收,土地干旱严重,春夏基本没下雨了。一亩地小麦的收成还不到四百斤。收入基本靠种百合来取得,三四年才能够收成一次。每家都有几亩山地种植百合,家庭人均经济收入一千元左右,再用这些收入来购买米面以及补贴家用。他说,水地河村一共三十三户人家,娃娃们的家长大多数是小学文化程度。但是村里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所以对他的到来是非常地欢迎。村子远离镇中学,县里在村中建立了小学,让他们的孩子不再翻山越岭去上学。县教育局为缓解师资,临时聘他上山教书。那个戴近视镜的校长是有编制的老师,还有一个本村的老师因病卧床在家。学校里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共二十五个学生。他在上课的时候教一些音乐、美术等他们感兴趣的知识。过节时,有条件的水地河人们便把自己家烙的饼,还有鸡蛋给他拿来。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们的孩子在这几天里多学点东西,以及做人的道理。
酒过三巡,我们谈论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非典”的日子,我们谈到马加爵,我们谈到母亲河畔……我们曾经泡着熊毅武方便面,喝着老村长,畅谈豪情壮志。“砰砰砰”一阵敲门的声音,原来是个四十多岁的壮汉,他提着一扎子五泉啤酒,操着一口兰州话说:“村子里只有学校灯亮着,来图个热闹。”在此环境下,我们不好拒绝,和他边聊边喝。从这个人的话中,才知道这里有的人靠兰临高速补偿款搬到镇子上去了。这里谷深坡陡、耕地贫瘠、全为旱地,百合价格不稳定。喝了一会儿后,他抓着我的手:“出去打工,连媳妇都跟上别人跑了,留下个娃在这学校念一年级,老师们,拜托你们把书教好,让娃走出山沟沟,咱也做回城里人!”
第二天清晨,远处传来粗狂憨厚“放牲口—放牲口—”我扶着楼栏杆遥望半山腰,昨晚和我们闲扯的那个汉子手抓着她娃的手,在高亢的喊着,“放牲口—放牲口!”三三两两的老人将骡子赶出圈门,我望着水地河小学楼前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山路上正在前来学校的孩子们,心中念到,其实这山上的五星红旗其实和北京天安门上的五星红旗是云一样迎风飘扬的。远处贫瘠的水地河的百合花开了,飘来丝丝芳香,不知大山里的孩子,是否感受到了这百合花的美好。
离开水地河已经十多年了,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只要山上孩子需要我,我也不会选择离开。带着“求求你们把书教好”的重托,用一颗从未变过的赤诚之心,去善待我的每一位学生。2017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之夜,我接到梁永平打来的电话。我们又聊起蜂腰葫芦里的方便面调料,香辣像是山里萦绕的云雾一般,漂浮在面汤之片上,纠缠在唇齿之间。从他的话语中我感到水地河的百合已赢得了属于自己的春天!
2017年9月写于冶力关镇
作者陈年老酒:陈忠林,甘肃省临潭县冶力关小学数学老师,自称中庸好青年,粉笔灰尘穿肠走,将军山下把家归,六六六中常酣睡,冶木河畔盼祥瑞,喜按时回巢、会友吃酒、出门远游。是该校正式出版发行多元化校本教材《民俗拾贝》的主编。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