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对年的感觉越来越淡了,尤其住在城里,关上门谁也不认识谁,很难再找到过去的那种欢乐景象。今年,在老家的小山村,欢乐、淳朴、祥和的民风民俗着实让我们找回了逝去的年味。
年前,由于老家年已八旬的双亲身体不好,我和老公请假准备提前回老家,老公是家中独子,一切年事都要等我们操办,天寒地冻,路途又远,我真有些发愁,加上突如其来的一场雪延误了我们回家的行程,到家已是腊月二十九傍晚,畅通的院子让人远远就闻到了香味,原来六嫂领着村里几个能干的妇女正在厨房搓馓子、炸油饼,见我们到了家,一起迎上前来,一句温暖的问候“回来了”驱散了我们一路的劳顿,一会儿的功夫又给我们端上来了香喷喷的鸡蛋面,捧着饭碗,一股暖流涌遍全身,这时候,纯朴的乡情给了我们最无私的帮助和依靠。
第二天年三十,刚吃过早饭,六嫂让孩子送来了剁好的饺子馅,堂哥送来了自酿的黄酒,九婶送来了面疙瘩,汇东媳妇端来了酿皮,这一份份饱含亲人心意的年货,虽不是精美玉食,但看着温暖、吃着踏实。适逢天气好,九叔在我家院子里摆好了笔墨,拉开阵势给村里人写对联,老家写对联都是自己想词句,特别有趣,尽管我们回时备好了春联,但看到这么热闹的场景,忍不住又让九叔多写了几幅,添个喜庆。挂好了灯笼,贴好了春联,女人开始做团圆饭,男人同门姓氏二十多人一起去上坟,一路上,他们有唠不完的嗑、讲不完的事。在这里,无论出国的博士、在外的工人、干部、大学生,还是进城打工族、庄稼院里的农民,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彼此热情的叫着小名,相同的乡音、乡情把他们紧紧连在一起。
到了晚上,大家齐聚九叔家里,三个一堆,五个一伙,打麻将、玩扑克,输了喝黄酒、钻桌子、吼秦腔、贴纸条,逗得大家捧腹大笑,祥和的节日气氛让孩子们也不再迷恋春晚、网络,合着伙到旷野里放炮、疯玩,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在这除夕之夜,放开了肚子吃,扯开了嗓子吼,尽情闹腾。
年初一,在六嫂的盛情相邀下,我有幸观看了她们娘家家族的新年聚餐。荤素搭配的菜肴、各色各样的面点、大碗面摆满了八张桌子,祭拜过先人后,在长者的主持下,家族聚餐开始,各家派出代表登台亮相,快板、独唱、萨克斯演奏、秦腔、链子串、花儿,不用做作、无需编排,就图个温馨、和谐、热闹。那笑声、掌声、欢呼声久久在乡村上空回荡,团结和谐的令人羡慕、神往。
年初二,亲戚们互相奔走拜访,虽然山高路陡,但或骑摩托车、或走着串亲戚的人络绎不绝,一瓶酒、两袋茶,无需贵重的礼物,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问候和浓浓的心意,来看望公婆的亲戚来了一拨又一拨,吃碗长面,喝盅米酒,堂叔妯娌们都来帮忙,边干活边拉话,处处弥漫着温馨的节日氛围。老家都是依山而居,孩子们合伙去爬山,站在山巅放声高呼,远远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们的心都好像飞到了大自然,有点心旷神怡。老公说他最喜欢在老家过年,没有压力,心情放松。
眨眼到了该起程的日子,一大早,六嫂就进窖给我们刨萝卜。车还没上路,九婶送来了荞面,表叔提来了核桃,小婶子背来了黄豆,把后备箱塞了个满满当当,热情的送别让我们久久不忍关上车窗,任凭泪水滑落脸颊。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