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声声》的创作纯属偶然,本来打算写的是《柳笛声声》,但是无意中,《知了声声》的构思早一步成形,于是连夜赶出了这篇文章。
知了又叫蝉,知了的叫声从南到北,为多数人所熟知,而且炸金蝉也进了很多饭店宾馆的菜谱,上了许多家庭的餐桌。
由于近来一直在写童年的记忆和童真,必然离不开知了。一想到知了,童年时期的章章幕幕便会穿插在知了的叫声中,在脑海中不断地萦绕徘徊,旋来旋去,于是那一节一节的断章,和散碎的片段也在我的回忆和思考中,逐渐被连缀成篇。
文章从知了开始出现,一直写到知了隐退于林。
文章开篇伊始,先为知了的出场设定了时令意境:麦后的农村。于是从麦后的景物开始写起,一是场院里的情景:“场院里,不规则地排列着一个个的麦秸堆,像草原上的蒙古包,七高八低。”一笔带过,轻轻一点。
二是野地里的景象:“麦收后的地里,豆苗已经窜出了地皮,一行接一行,一道接一道。玉米苗也已经没过了脚腕,一排接一排,一垄接一垄,绿油油的,与干枯的麦秸跟形成鲜明的对称。早棉高过膝盖,已经着垄,春茬地瓜地里绿色铺地。站在地里,无论往那个方向看去,都是一片碧绿的原野,那绿色很浓,很浊,很酽,似在流淌。”略着笔墨,逐步凸显。
三是决定知了出现的天气时令:“天气炎热,太阳炙烤着大地,猛一抬头,总会感觉眼前一黑,然后一亮,接着眼前金星四溅,而后星点乱窜乱闪,脑后根发紧,脖子后发凉,胃里一阵翻酸,赶紧低头,待定一定身,再抬起头,才又一次感到满世界清亮。空气很清新,艳阳高照,格外清亮,周围绿意妖绕。”写人是衬托天气的炎热。
这样最初的蝉声便应运而生,“从远处传来一阵知了的叫声,便会有一种欣喜感,你会不由自主地转头寻找知了传来的方向,或在地头一棵高高的树笼里,或在淹没在远处村庄的树荫里,在相对还算寂静的野地里,那一阵知了的叫声显得有点格外的孤单,但是在十点之后的骄阳的光照下,又格外地清亮脆响,像地上浓浓的绿意,直到声音停住了,你甚至期盼着,想象着下一阵是从哪个方向传来,于是,知了便进入了人们的话题。”
最初的蝉声是灿烂的,天真的,在正浓情旺长的季节里正当时。正如童年的歌声,晨昏缭绕的炊烟,对任何的农村人而言,都是处子般的感觉,格外阳光,引人注意,令人欣喜。
然而随着人们对蝉的熟悉,尤其是到了最热的时候,中午晚上,越热越难熬,而知了的叫声更是响彻天空,像笼子一样,把整个天下笼得密不透风,不由得产生厌烦之感,于是便有了,孩子们夜晚捉知了,点天灯的一节,当然,这也是童趣往事。
而随着时令的推移,临秋夏晚,天空中逐渐有了秋的影子,秋的味道,偶然一声长长的蝉鸣,的确有点孤单感,那叫声里带着一片可怜。这也与开篇的蝉声形成鲜明的比照。
“九月,天空一片晴朗,天空似乎比以往更蓝,空气似乎比以往更清新,阳光似乎有点黄,只有中午头,特别晒人,庄稼地里依然是满地的绿,浓浓的绿,一早一晚似乎不再那么热,天逐渐有了秋的味道。偶尔。从远处的树上传来一阵蝉的叫声,这叫声格外的响亮,似乎整个世界只有这一段连续的,有点浊浊的颤颤的蝉声,在湛蓝的晴空下似乎有点孤独,这时,人们才想起来,好长时间已经听不到蝉声了。”
文章在正式描写知了之前,穿插了小哨雀猴的描写,从它出窝,独特的叫声以及孩子们的扑捉,拟人与比喻穿插,细节与描写并用,童趣与乐趣共生。
正式写知了是从地上的空穴开始的,突出了孩子们挖知了猴的情景描写,在这一节用较长的篇幅,按时间的变化,知了猴穴由小变大,及钻出顺序,用八百多字进行逐层写实描写。
在这一节的描写中也突出了知了猴与哨雀猴(小知了)的对比形态,相互衬托,各有逗人之处,妙趣横生。
从此,文章的主体就开始了,并侧重了几个细节的描写。
一是孩子们放学后挖知了猴的细节,而挖知了猴,是按照时间延续,先从听到叫声,然后看到树上有了几个蝉蜕,地上有了空穴,继而一场雨后,自然而然引出挖知了猴的细节。
二是孩子们中午捉知了的细节,重点突出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童趣盎然。这一节对于孩子们的描写,形神俱备,逼真抢眼。
“孩子们悄悄地靠近鸣蝉,走到合适的位置,站住,弯着腰,紧紧地盯着鸣蝉,举着竹竿,找准了树空,小心翼翼地往前探,尽量地稳住竹竿前头的柳条,不至于晃晃悠悠。鸣叫着的禅忽然停住,也许是稍微晃动的枝条惊扰了它,也许是晃动的人影吓着了它,蝉吱的一声,飞了,于是,一连串的吱吱声,吓跑了好几个,分别又落在了不远处,有时会落在更矮或者更高的地方。
孩子们继续寻找目标,靠近一只正在鸣叫着的蝉,然后慢慢地,往前伸竹竿,让竹竿前头的小枝条慢慢地靠近蝉的翅膀,孩子们弯着腰,翘着头,眼睛紧紧地盯着鸣蝉,一刻也不离开目标,屏着气,大气不敢出,小心地,举着杆子,往前靠近,快靠近了,蝉乍起翅膀了,想飞了,瞄准目标了,猛地往前一伸,哇,粘住了,杆头上,蝉一阵急急的叫声,和起劲的挣扎,扑棱着落在了地上,孩子们跑过去一把抓住,清理一下蝉翅膀上的面筋,把它扔到了瓶子里,再弄一点面筋,涂到杆头,寻找下一个目标,当然,幸运的话,会发现成对的蝉在树上纠缠,稍微一踹树,它们便会吱吱地叫着,落下来,一抓一对。”
三是孩子们晚上捉知了,点天灯的细节描写,孩子们想法有点天真,做法有点可笑,但是创意非凡。这也是侧写天气的炎热。
“提着煤油灯,来到村外树林边。周围一片漆黑,知了的叫声也熄了,孩子们把灯点着,放在树底下,或者在树下点一把火,于是小伙伴们在这棵树上猛踹几脚,又在那棵树上猛踹几脚,就听见,这儿吱一声,那儿吱一声,接着噼噼啪啪,数不清的蝉往地上撞落,有的吱一声,飞起来,啪的一声,又落在了远处,孩子们搜寻着落地的蝉,往火里一扔,愤愤地喊着:“点天灯了,点天灯了。让你再叫,让你再叫。”于是你喊我炸,在整个夜空里飘荡,整个林子里回响。
蝉在火里一飞一亮,扑棱一下,摔在地上。也有的一飞冲天,火光一闪,一道亮光,啪的一声,引得孩子们一阵喝彩。”
最后,顺便提到了知了产卵的细节,简单介绍,出于文章完整的考虑。
文末,提出了这样的感慨和疑问,“蝉,多么像人的一生啊,不是吗?”
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写到最后,头脑中忽然蹦出的这一句,至于意蕴如何,不知道,只是,顺着思维,自然流露,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在心中,眼有点儿红,不过,绝不是因为熬夜。愿你有同感。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