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杂文荟萃 > 读书随想 >

浅谈三毛作品中的“情感”

时间:  2024-01-29   阅读:    作者:  闲桥林夕

  一个与众不同的女人,因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独自走进了撒哈拉沙漠,寻找生命的真善美,一个有灵魂的精怪,以万水千山走遍的豪情,惊天泣地的爱情遭遇,引出了无数传奇故事,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以美丽的文字融入自己的情感,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有泪有笑的文字世界。

  一

  三毛(1943,3,26----1991,1,4)台湾著名作家,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本名为陈懋庆,1946年改名陈平,“三毛”是其笔名。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那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从事写作和演讲。1991年1月4日去世,享年48岁。

  三毛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平生著作,译作十分丰富,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的宝贝》、《闹学记》、《滚滚红尘》等散文,小说,剧本更是脍炙人口,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三毛坎坷曲回的人生经历,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三毛一生都在追寻一种遥不可及的精神家园,一直都在守望着心中的精神家园。即热望中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可以说,三毛一生中,构建其精神家园和支撑其精神家园的主要支柱归结于一个“情”字上。她以特别的表达方式,展现自已的情感心路及个人隐秘,以真人真事真情实景为创作的基础,加上自身的生活和情感的心路,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

  在她的游记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好心肠的、乐于助人的、对生活充满信心又具有浪漫主义情调的女子,我相信,这就是真正的三毛,她毫不留情地在作品中剖析自己,讲自己的故事,毫不隐瞒自己的感情和见解,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能这样做的人全世界又有几个?有时,三毛把自己写得不怎么好,但我却不以为她的可恶,只感到她的可爱,三毛是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可她的好奇心却如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她的作品里没有流不尽的泪,她会用她的笔,她的身,她的心,陪你畅游世界各国,向你介绍异地民俗风情,将她的耳闻目睹和内心的感受一同献给你。她不娇情不做作,不惊不怕苦和累及艰险,总是兴致勃勃地施行自己的计划,读她的作品,会为她的幽默而启齿,会为她的聪明而惊异。为她的调皮而大笑,为她的恶作剧而赞叹。在她的作品中,大量洋溢着她对生命无限的眷恋与热爱,这对她从小到大饱受痛病的折磨,自闭痛苦,海外生活的寂寞,爱情的波折等无不相连,在我的印象里,三毛不仅有活泼、可爱、善良的一面,有传统,浪漫唯美的一面,而最令我动情,印象最深的还是她“重情”的一面。

  二

  三毛在求学阶段,其作品的主调体现的是忧郁感伤,她把奇特而富有异国情调的流浪生活,用娓娓长谈的方式引起读者的共鸣,这种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表我心”的溶“我”于作品中的创作手法,既溶情于景,溶情于理,使人感到格外亲切,自然流露了作者内心深处悒郁感伤的情愫。[2]如三毛在《哭泣的骆驼》中有这几句叙述:“岁月在令人欲死的炎热下粘了起来,缓慢而无奈的日子,除了使人懒散和疲倦之外,竟对什么都迷迷糊糊的不起劲,心里空空洞洞的熬着汗渍渍的日子。”几分无奈,迷惘中彷徨,内心是如此的难受,面对空灵的日子,有谁能够体会得出几许情愫呢?

  在三毛离开台湾时,她的作品中的主要情调充溢的却是洒脱豁达,摹情弥真,动弥易。开怀愉悦的心态体现在作品中,引起广大读者的喜爱,作者将所经历之事写得活灵活现,用行动改造自己,改造环境,如《撒哈拉沙漠》中,使读者不仅仅认识了沙漠和了解了沙漠中的生活,更让人认识了三毛这个人,正所谓“情必合于天下人之情”。其作方能感动天下之人,产生深远的影响。[3]就如三毛所述的这几话:

  “你问我追求什么,我想我追求的,是认识自己的生命,我热爱生命”。

  “你问我追求什么,我相信我这一生追求的,就是生命的燃烧,在这一生是能够得到一些结晶,而不是灰烬。”

  “我相信永生,这种对于来生的盼望,给我一种力量,要自己好好地,快快乐乐地活下去,我知道了今生是多么可贵,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一场,而且活得快乐,我是诚诚实实的快乐。”[4]作者旷达的心胸,饱满的情怀,体现的不仅仅是快乐,不仅是对人生的热望,更多是还是三毛内心情感的流露。试想,一个没有内心情感丰富的人,生活中的一景一物能勾起她的内心世界的震憾么?由于丰富的人生阅历,性格的致情致爱,共同支撑着三毛的精神家园,开阔清溢的情怀使读者溢于言表,为之而感动,如在《结婚记》中,当她与荷西得知明天就结婚时,在自己高兴之余给父亲挂去电报时的叙述:“我呢,用父亲的电报挂号,再写,‘明天结婚三毛’才几个字,我知道父母收到电报不知要多么安慰和高兴,今年令他们受苦受难的就是我这个浪子,我是很对不起他们的。”不仅表达对荷西真挚的爱,更为表露的是三毛对亲人的亲情,还有在《荒山之夜中》更令人感慨深寂,当荷西掉进泥沼时,三毛面对许多困难总没有放弃一定要救荷西,最后甚至撕下自己的衣物结绳救出荷西,在那万般无助的时刻,一切都是一个“情”字带来的力量,如:“他的手一抓往我这一边的带子,我突然松了口气,跌坐在轮胎上哭了起来,这时冷也知道了,饿也知道了,惊慌却已过去。”又如《梦中花落知多少》中的描述:“我们十指交缠,面对面地凝望了一会儿,在烟火起落的五色光影下,微笑着说﹕‘新年快乐!’然后轻轻一吻。”“我突然有些泪湿,赖在他的怀里不肯举步。”“他轻拍了我一下背,我失声喊起来﹕‘但愿永远这样下去,不要有明天了’﹗”“一路上走回租来的公寓去,我们的手紧紧交握着,好像要将彼此的生命握进永恒。”“而我的心却是悲伤的,在一个新年刚刚来临的第一个时辰里,因为幸福满溢,我怕得悲伤。”从这些致情致爱的描叙,三毛对情感的真挚和纯朴体现得尽致淋漓。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三

  理在情内,理生于情,是三毛后期作品中情的深化。荷西死后,三毛在思想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经受凄风苦雨之后,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沉郁平和,在写下个人感情上的经历时,理于情内,在情中生理,思想个性化减弱,而更多的则是以理智的心态去看人世间的一切幸和不幸,如在她的《谈心》的《愧疚感》篇中:“当我们,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伤害了一个人,破坏了一件美事,知道错了,已是难能可贵,懂得自责,又进一步,放在心里折磨自己,或写信向不相干的第三者去痛苦流涕,这也是好的,起码这都一步一步自觉自省,这已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思索,是情感铸就了三毛的冷静,又如《自爱而不自怜》中陈慧凤的来信中对三毛说:“在座谈中,您提到‘我真的很不快乐’。我好感动,您知道吗?因为我也觉得自己好孤单好寂寞,三毛姐,您能否告诉我,是什么力量支持您孤独地浪迹天涯?您精神上寄托为何?既然您不快乐,难道不曾想过以死作为解脱?”而三毛是这样回答的:“是的,在座谈会上,我曾说过,我的日子,不是每天都快乐,而且有时因为压力大,非常不快乐,许多时候,我的不快乐并不是因为寂寞,而是太多的‘不得已’没法冲破,太多的兴趣和追求,因为时间不够用,而不得不割舍…”。“是什么支持我浪迹天涯?是求知欲,是自信,更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对大地万物的那份欣赏。”是的,荷西死后,三毛表现得如此冷静,这种冷静是一种彻底的精神崩溃,心灵已经麻木,情感的寄托何依?那便是表面对兴趣和求知的追求,所以是太多的‘不得已’,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慰藉,是对万物那份欣赏的愁情。又如其中所述:“松山精神病院不必再去想它,这又是自我逃避的一个地方,国外是,松山又是,都不知,逃来逃去,逃不出自己心魔。”的确,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是不可分离的,思想总时常支配着行为,好思想会引导着好行为,坏行为总有坏思想开路。三毛所说的“心魔”便是思想中那份感伤情怀的演译,无法走出荷西之死带来的阴影,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以致于想逃避却无法逃避,还有在《没有找到呀﹗》小弟信中:“想问您,找到另一个荷西没有?”“您愿不愿意再另外找一个伴呢?”面对小弟这尖锐而敏感的问题,三毛说:“很坦白的跟你说----我根本没有找。”“世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包括双胞胎在内,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我并没有找另一个荷西。因为再没有了另一个,荷西的躯体的确是由这个世上消失了,可是他的灵魂仍是存在的,我不必找他,因为他没有消失。……问题是,每一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尽相同,一个伴侣,固然是一种幸福,可是人生还有其他值得我们去付出和追求的东西,所以……”。重情的三毛真让人敬佩,至爱的她是多么的可贵。“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用来形容情感在三毛心中的份量,我认为再恰当不过。[5]情感以维系三毛的灵魂,情感以充溢三毛的人生,情感以贯注三毛的理想,然而最终,情感以厄杀了三毛的生命!

  总之,三毛作品中,情感是一个贯串始终的红线,是情感的力量促使三毛流浪,是情感促使三毛写作,并且文如泉涌,不得不写,更是情感致使三毛守望和构建着自我的精神家园,最终也是情感将三毛反锁于这一精神家园,寻求到了守望中的永恒。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