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1930年1月14日。
一声枪声,从弗里德里希海恩区的一幢公寓中传出,在夜空中格外刺耳。遭受枪击的伤者,是一个23岁的纳粹冲锋队队员,名叫赫斯特·威塞尔。
到底为什么赫斯特中了这一枪,各种传闻,扑朔迷离。
有人说,赫斯特欠了女房东的房租,不仅不还债,还威胁房东。结果,叫这位寡妇一枪击中了面部。另有人说,是共产党策划了这起枪击案。因为赫斯特是弗里德里希海恩区纳粹冲锋队第五突击队的头目,而这个区是共产党“红色阵线”的地盘。
其实,真实情况是赫斯特到公寓中去嫖妓。不料,这位烟花女子另有所爱。结果,赫斯特在与其他嫖客的争斗中,中弹受伤。赫斯特在病床上挣扎了一个多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像赫斯特这样的冲锋队员死于政治斗争者何止成百上千,但戈培尔让他的名字留在了德国历史上。
为了能使希特勒在大选中获得更多的选票,纳粹党亟需塑造一个英雄。恰逢其时,出现了赫斯特枪杀事件。戈培尔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赫斯特的利用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出身(中产阶级,背景良好)、年龄(23岁,对青年具有感召力)、相貌(英俊的美男子,容易获得同情心和好感),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对法西斯主义的狂热,特别是他的诗歌影响。
赫斯特死前曾写过一首短诗,几个月前寄给戈培尔。戈培尔开始并未在意,此刻,他却灵感大发,急中生智,忙命人将赫斯特的短诗改编成了一首歌曲。
在诗中,赫斯特写道:旗帜高扬!团结一心!/步伐整齐,平稳坚定,冲锋队在前进!/红色阵线和反对派枪杀了我们的战友,他们的灵魂仍和我们一同前进!/为褐衫军团让出街道,为冲锋队让出街道,千百万人充满希望注视着兀字旗,拥有自由和面包的日子即将到来。/军号最后一次吹响,我们已经准备好战斗,希特勒的旗帜将在所有街道飘扬,被奴役的日子已到尽头。/高举旗帜!团结一心!/步伐整齐,平稳坚定,冲锋队在前进!
这就是后来风靡整个纳粹德国的“赫斯特·威塞尔之歌”,也叫《旗帜高扬》。这首歌在1931年被列为纳粹党的党歌。
为了达到宣传效果,能在工人队伍内部引起反响,戈培尔认为最好能把“学生赫斯特”说成是“工人赫斯特”。于是,他在赫斯特的悼词中妙笔生花,将赫斯特说成“是有着知识分子头脑的工人”。就这样,戈培尔将一个嫖客改头换面,包装成一个纳粹党的烈士,把一场争风吃醋的流氓斗殴,演变成一场严肃的政治谋杀,把污水一股脑儿泼向了德国共产党,谎言编排得滴水不漏。
为了使赫斯特的葬礼隆重而有影响,戈培尔为安葬仪式作了精心的安排。葬礼当天,纳粹党的主要党魁和一些社会名流都参加了葬礼。在墓地,戈培尔满怀激情宣读了悼词,在仪式的高潮部分,一群由冲锋队员组成的合唱队第一次演唱了《旗帜高扬》,气氛渲染得十分强烈。而且,如戈培尔所愿,在葬礼游行队伍经过共产党控制的街区时,确实引发了暴力冲突。
尽管赫斯特是一个虚假的神话,但在戈培尔的导演下,却产生了极大的杀伤力。赫斯特葬礼过后不久,1930年9月14日,纳粹党在国会中的席位由12个一跃增至107个。
希特勒当政后,对赫斯特的宣传更是铺天盖地。赫斯特不仅频频出现在宣传画、书籍、电影中,而且官方为其建立了纪念碑和雕像,许多城市的街道、广场,甚至军队的番号都以其名字命名。每年在他的忌日,纳粹党领导人都要到柏林的赫斯特·威塞尔墓祭奠,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赫斯特生前领导的第五突击队活动所在的弗里德里希海恩区被改名为赫斯特·威塞尔城。1937年,纳粹政府接管了德国共产党总部,将“卡尔·李卜克内西之家”更名为“赫斯特·威塞尔之家”,变成了柏林——布兰登堡冲锋队的据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