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杂文荟萃 > 网络文摘 >

慈禧太后的“问责”

时间:  2023-11-29   阅读:    作者:  郑连根

  义和团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清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态度暧昧,听任地方官员自行处置。这样,官员中就分成了两派:一派看到“拳民不足恃”,主张剿灭;一派则看到“拳民”的排外情绪可为朝廷所用,主张利用义和团来对抗外国列强。

  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在一些官员的支持下势力坐大,逼近京津,朝廷再也不能漠然置之了。这个时候,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依然拿不定主意,她既不知传说中拳民的“神功”是真是假,也不知这股来自民间的力量能否为己所用。于是,慈禧太后派赵舒翘、刚毅等大臣前往涿州“考察”,打探义和团的虚实。考察后,刚毅力陈“拳民可恃”。赵舒翘虽看出义和团所谓的“神功”是假的,可是,他是个老于世故的官僚,不想得罪实权派人物刚毅,所以就在给慈禧太后的报告中含糊其辞,不明确表态。

  在刚毅、赵舒翘等人的影响下,慈禧太后以为义和团确有“神功”,于是下决心招抚义和团。有了朝廷的明确支持,义和团排外情绪高涨,不仅屠杀传教士和教民,而且连与洋人有关的铁路、电灯、电线等亦在捣毁之列。在这种情势下,西方列强要求清廷镇压义和团,以保护使馆、传教士和教民的安全,否则,就组成联军,再次侵华。到了这个时候,问题从对义和团的“剿抚之争”转变成了对西方列强的“和战之争”,内政转化成了外交。是剿灭义和团以换取国际和平,还是依靠义和团向西方列强宣战,朝廷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由于事关重大,清廷连续举行了四次御前会议,讨论战与和的问题。在会议上,主和派与主战派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主和的大臣有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等,他们主张镇压义和团,缓和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主战的大臣有刚毅、载漪、徐桐等,他们支持义和团,主张对外宣战,攻打使馆。在第四次御前会议上,慈禧太后明确表示要向“万国”开战,可她又说:“诸臣有何意见,不妨陈奏。”内阁学士联元坦率地说:“如与各国宣战,恐将来洋兵杀入京城,必致鸡犬不留。”此言一出,慈禧勃然变色,说:“这说的是什么话?!”光绪皇帝知道万不可与西方列强开战,但慑于慈禧的淫威,不敢明说,想借“通洋务”的大臣许景澄之口说动慈禧。他从座位上下来,拉着许景澄的手说:“许景澄,你是出过外洋的,又在总理衙门办事多年,外间情势你都知道,这能战与否,你明白告诉我。”

  许景澄说:“闹教堂伤害教士的交涉,向来办过的,如若伤害使臣,毁灭使馆,则情节异常重大,国际交涉上罕有此种成案,不能不格外审慎。”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光绪皇帝听了这番话,悲从中来,拉着许景澄的手痛哭,许景澄也随之涕泣。慈禧太后见此情形,厉声呵斥:“这算什么体统?!”

  最后,慈禧太后还是决定向西方各国开战。做出开战的决定后,慈禧太后对主和派官员进行“问责”。在1900年7月28日和8月11日,慈禧太后分别将主和的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联元等五人处死。

  开战之后,义和团的“神功”当然不敌西方列强的洋枪洋炮。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的名义长驱直入,于8月14日攻陷了北京城。这时,慈禧太后才知“拳民不足恃”,只好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在向西逃亡的途中,慈禧太后开始设法与西方列强议和。为了表达议和的诚意,朝廷连续下诏,剿灭义和团。剿灭义和团的同时,曾经支持义和团、主张开战的官员也遭到了慈禧太后的“问责”:载勋、赵舒翘、毓贤、启秀、徐承煜、英年等人均被处死,刚毅本应斩立决,因病故而得免,徐桐因在八国联军攻破北京城之际自尽而得免,其余因主战而获罪的官员还有一百多人。

  在剿灭义和团、惩办主战大臣、签订屈辱条约之后,清廷与西方列强议和成功,慈禧太后得以重返京城。面对国家的这次劫难,慈禧太后把她自己本该负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她说:“这都是刚毅、赵舒翘误国,他们实在死有余辜。”在此基调下所发的上谕也把责任完全推给了“诸王大臣”:“……追思肇祸之始,实由诸王大臣等昏谬无知,嚣张跋扈,深信邪术,挟制朝廷,于剿办拳匪之谕,抗不遵行,反纵信拳匪,妄行攻战,以致邪焰大张,聚数万匪徒于肘腋之下,势不可遏。”

  平心而论,刚毅、赵舒翘等人在“庚子之变”中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若真正“问责”,慈禧太后无疑要承担最重要的责任。当时,朝廷上虽有刚毅等人主战,但也有许景澄等大臣客观、冷静地分析局势,指出了向西方列强开战的灾难性后果。可是,慈禧太后不但不听取正确意见,反而处死了许景澄等五位主和的大臣。慈禧太后在“庚子之变”中两次“问责”,两次大开杀戒,主和派和主战派均成了她的刀下之鬼。可是,她却恰恰漏掉了最该承担责任的人——自己,这样的“问责”充分地暴露了独裁者的无耻。

  继续追问,主战派也好,主和派也罢,这些大臣都不过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他们的人生悲剧实际上正是封建时代君臣关系的一种真实写照。在专制体系下,最高统治者永远“圣明”,所以,明明是“圣上”(有时也会是太后)犯下的错误,后果却要由“臣子”来承担。这样的君臣关系在歌舞升平的时期还能对付,但若遇到大事,赶到非常时期,就会将“臣子”置于两难的境地——若坚持说真话,就会触怒龙颜,有被杀头的危险;若曲意逢迎,揣摩着主子的心思说话,一旦铸成大错,自己也会成为替罪羊,也有被杀头的危险。可见,封建专制体制之下,即便是王公大臣,也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进退失据、“里外不是人”的窘境恰恰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专制制度的罪恶。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