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的柔情
贾政这个人物,给人以呆板的形象,古板方正,其实他是非常自律的,他完全可以混成兄长和侄子的形象。吃喝玩乐享受人生,其实这样的生活,他也可以,他不肯,他不敢,他有满满的责任感,他是清醒的理智的,知道家族的真正处境与地位,他担忧,他惶恐,他是真正的清醒者。
而且,他其实是个有柔情的人,贾母提到这个儿子,年轻时也是诗画流连的,这说明,他有人文情怀,青年的贾政,不是后来的贾政,宝玉感叹,女孩子从珍珠变成了死鱼眼睛,男人何尝不是有这个变故。只是宝玉没有意识到,男子的变化,可能从入世从成家开始。
1、贾政对贾珠的柔情
当年的贾珠,是贾政这一房的希望与骄傲,有这个儿子,贾政后来的担子和压力就会减轻许多,学霸儿子早逝,王夫人伤痛,贾政更是。
所以痛打宝玉时,王夫人来了,根本拦不住,后来提到珠儿,这一下子,贾政的满腔怒火,马上没了,而是泪珠滚瓜了一样落下来,不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落泪处,而贾珠就是贾政的伤心落泪处。
贾赦会为了孩子掉泪吗,不会,贾珍会为贾蓉掉眼泪吗,不会,只有贾政为了贾珠会。
2、贾政对女孩子的柔情
说宝玉是护花使者,贾政对女孩子,也一样的欣赏和怜惜,甚至也培养,看看探春满屋子的名人法贴,和笔墨,自然是得益于贾政的教养和支持,说明,贾政认可女子有才。
大观园用宝玉所似的名字和诗句,是为了安慰元春的牵挂之心,在这个细节方面,贾政是体贴元春对家人的呵护与关怀。后来元春让宝玉进园子,贾政本不乐意,可也点头,
香菱和夏金桂提到,薛宝钗的才华,连姨老爷贾政都要赞叹的,这说明,贾政欣赏女孩子的才华,而且是肯定。
元宵节看了姑娘们的灯迷,感觉不祥,叹息担忧她们的未来命运,马上惆怅起来,没了过节的情绪,而后离开,也是一样伤怀,他对姑娘们,是真心疼爱的。只是不长于表达。
对于女孩子,贾政算是有情怀了,后来迎春的婚事,贾母不理,贾赦乱办,贾政不喜孙家风气,几次相劝,也算是尽心,虽然没能改变迎春的命运,但对侄女,算是尽心。
贾政的社交圈子
七十八回里,有一次是贾政带了两子一孙,出去应酬,这种活动,纯粹为了日常往来,也是为了子弟铺路。
1、贾政的日常生活
贾政的日常生活,还算正常,不似兄长一院子小老婆,只会喝酒,不似贾珍吃喝玩乐荒唐胡闹,他是比较正派的生活,后院里,只有一妻两姨娘。
书房里,聊天的也只是些清客,讲讲学问,说说文章,有时候和贾雨村聊聊,应该说,贾政的日子,是比较规矩的。
2、贾政的社交圈子
可是孩子们大了,要为他们铺路,就是把他们引入到贾政的社交圈子,这是为了他们的前程,贾府里那些父亲,只有贾政花费这些心血,应该说,他是一个负责的家长。
从宝玉口中我们知道,王夫人一看时,只见扇子三把,扇坠三个,笔墨共六匣,香珠三串,玉绦环三个。宝玉说道:“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每人一分。”说着,又向怀中取出一个旃檀香小护身佛来,说:“这是庆国公单给我的。”这样我们就知道,在座的除了贾政,还有梅翰林杨侍郎李员外,庆国公。
这四位人物,应该是与贾政关系不错,翰林侍郎国公,还有李员外,李员外无官职,能混进来,自然是有钱有才的。
这样我们就知道,贾政的社交圈子,这个圈子,应该与贾府无关,是贾政做官后,自己建立起来的,不是四大家族。
可是这个圈子里,却没有国子监祭酒李家,可知自贾珠过世后,与李家的往来就少了。
对于贾政来讲,把两个儿子一个孙子,引入这个圈子,自然是为他们日后铺路而用,这算是给他们介绍了叔叔伯伯。这类活动,对于未进入社会的孩子们,自然是有利的。
看宝玉对这类活动,似乎并不抵触,应该是表现的不错,贾政对他的言谈也没什么意见,宝玉也长些见识,收些礼物,这类礼物,多是与笔墨相关。
所以说,贾政做为父亲和祖父,还是称职的,替孩子们铺路,他的确是用心的,为了他们的前程,也是早有打算。
不知道,参与的贾宝玉贾环和贾兰,能不能领情,估计贾兰是最有收益的。
贾兰是想科举的,是不想靠家里,要靠自己,这些人脉,对贾兰日后自然有帮助。而且,贾兰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是国子监祭酒家族的外孙子。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