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杂文荟萃 > 现实之惑 >

读史二题

时间:  2024-01-03   阅读:    作者:  刀尔登

  胡化

  西晋时的江统,作过一篇《徙戎论》,倡议把早已迁入关中的外族人赶走,理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敝,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意思是,这些移民,难免会受欺负,又难免会生怨气,又难免要造反。所以不如尽早迁还,以防变生肘腋。

  江统也算有远见的了,可惜他的移民政策,并不现实。外族人进入北方生活,并不都是“非法移民”,东汉以后,政府将各族内迁,以强我弱彼,是公行的政策,特别是三国战乱,中原人死伤太多,便征发外族人当兵打仗,或当劳力,一时间,大量异言异服的人涌入,据江统估算,北方人中,戎狄居半。这个计算必有夸张,但那时的北方,汉胡杂处,自是事实。要把这么多胡人赶掉,已无可能。

  况且就血统而言,并无一种纯粹的华夏。商是东夷,周是西戎,而与夏并称三代。所以在孔子那里,中国与夷夏的区别,在于文化制度。北朝时代,更是如此,用陈寅恪的话说,“凡汉化之人即目为汉人,胡化之人即目为胡人,血统如何,在所不论”。

  对这种局面,不安的是胡人。汉人不担心被胡化,胡人则担心被汉化。强弱文化相遇,自居为弱的一方,才会警惕万分,步步相拒,当时北方胡人的汉化,已无可阻挡,但其中的保守者,特别是激进的保守者,还在拼命抗拒他们心目中的全盘汉化,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之事。

  其中的羯胡,是抵制汉化最甚的。石勒小时候,并州闹饥荒,刺史司马腾掠拿万户羯胡,两人一枷,卖到山东,来贴补军费。石勒就在被掠者中间,所以,都说他后来仇视汉人,与童年经历有关。不过羯族入附前较他族更不开化,与中原文化差异大,其恐惧汉化,非自石勒始。无论如何,羯胡对汉人格外残暴,杀俘、杀妇孺之类的事,干了很多。野蛮人本来不知道自己是野蛮的,一旦与文明人相遇,忽有发现,立刻以野蛮为武器,往往自致覆亡。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冉闵灭胡,是当时的大事件。在他的号令下,邺城一带的汉人纷起杀戮胡人,史称死者20余万。羯族是中亚人种,高鼻深目多须,这次屠杀中,有些人只是鼻子大些,胡子多些,或头发发黄,也被杀死了。

  冉闵十来岁时给石勒的儿子石虎当义子,羯胡对汉人做过的事情,他也都参与过。若说他20年后民族感情忽然迸发,虽有可能,毕竟难信。他争夺皇位,为求必胜,借用民力,是高明的办法。那时北方汉人对羯胡的残暴怨恨刺骨,冉闵能利用民族仇恨达成己志,算是一个先行者。

  这件事中很可探讨的,是人民的角色。设想你是这些汉人中间的一个,有什么事情阻止你不去杀羯人呢?你恨羯人,你受过他们的苦,你的亲人受过害,而且这一次,不管你对他们做什么,都不需要自己负责。那好吧。也许对面那个人是手无寸铁的平民,你会想,谁知道他以前杀没杀过汉人,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杀自己呢?也许对面的是孩子,你会想,谁知道他的父亲不是凶手,谁知道他以后会不会成长为凶手呢?杀人似乎是最需要道德核准的事,此刻也不需要确定的理由了。或者你什么也不用想,作为弱者,好不容易有了杀人的机会,还想什么呢?

  事实上,统治者不但喜欢降低人民的智力,也喜欢降低人民的道德水准,尽管他们常标榜以德治天下。没有原则的人群最容易驱使为恶,用利益,用危险,用激情,用随便什么东西。人类历史中横死的弱者,几乎全部是被同类动手杀死的。人们屠戮异己的同类,也就承认了一些理由,同样的理由,也将被用来屠戮他们。许多理由,只因为涉及更大的范围,就好像据有了人伦上的更高地位,人们一直轻易地接受这些东西,也一直被训练着如此。他们成群结队地干这干那,自以为转移了责任,但这种虚假的安慰,早晚要剥掉,那时候,一直鼓动、吹捧你的人,不见了踪影,而最后的审判,是逐个逐个的——如果你不相信这一套,还可以换个说法,每一个人都得独自死去。

  文明与野蛮接触,落后的一方,就文化制度而言,并无还手之力,他们也许可以短暂地凭借武力,企图将文明摧毁到和他们同一水平,不曾、也无法有长期的成功。无数的蛮族,就这样消失了,或者说,变成了我们中的成员,只留下些文化上的印记,一半是在旅游公司的手册上。如果说有什么深刻影响的话,那便是,每一次激烈的冲突,野蛮的一方,会把文明向堕落拖一小步,就像在冉闵诛胡的事件中,汉人被胡化了。——这样说对胡人不全公平,因为大屠杀的因子,在我们这里早就有。自古以来,无论是制度还是人性,我们并不缺少恶,缺的只是实现。

  游刃

  南朝颜延之写过组诗《五君咏》,歌咏竹林七贤中的五人,而把山涛和王戎排除在外。山涛和王戎都做到大官,位列三公,其中山涛圆滑,王戎贪吝,颜延之认为这二人不配与嵇阮为伍。

  作《竹林名士传》的袁宏对山涛的评语中,有一句是“游刃一世”,最是中肯。庄子写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的刀行走于骨肉之际,与物无碍,貌合神离,所以刀刃不伤,逍遥自在。按庄子本意,这种“游刃”是出世之道。但若事有不获已,化而为入世之道,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山涛执掌吏部时,每次用人,一定要先密启,窥探皇帝的心意,然后拣皇帝中意的人选公奏。别人这么做,至少得落个“巧宦”的坏名声,而时人对山涛的评价,都说他识量高迈,洒脱旷远。又有一个县令遍贿朝臣,给山涛送了一百斤丝。山涛并不拒绝,因为那样做不够和光同尘。山涛收下礼物,挂在梁下。后来事发,朝廷调查到山涛时,丝已被虫子咬了,而尘封如故。山涛既未得罪大家,还落了个清廉的名声。嵇康说山涛“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就是这种本领了。

  七贤对《庄子》都有心得,最得心法的,看来还是山涛。庄子早讲过,当年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就是因为这两个人名气太大。——哪怕是闭门在家修行,也可能威胁到政权对人心的影响力,特别是当这一政权已宣称自己是道德领袖。对这种盛名之累,嵇阮之辈自然心里明白,也时常讨论,但能言之不一定能知之,能知之不一定能行之,能行之,也不一定能像山涛那样做得好。

  嵇康之死,当时是大事件,太学生好几千人抗议,终于无效。嵇康是曹家的女婿,司马氏要代魏,先得剪除曹氏的羽翼。嵇康早已知道自己身处险地,所以作风上,诗文中,常表白自己无意于政治。

  那时政情险恶,名士少有全者。嵇康已尽量小心了。他学阮籍口不臧否人物,虽然做不到,但王戎说与他相知20年,没见过他喜怒形于色,便有些夸张,嵇康的自制,也可见一斑了。山涛投靠司马氏,知道些风声,荐嵇康出来做官,有帮他免祸的意思,不料竟速其死。嵇康何尝不清楚他的好意,但如《与山巨源绝交书》里所说,“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嵇康的绝交书,他明骂山涛,暗里为他开脱,算是回报,关于自己,一再表示只是“性情问题”。他讲了七不堪两不可,共是九患,然而避重就轻,在司马氏看来,更显得居心叵测,因为他既不肯投靠,立场是明明白白的,仅一封信又怎么可以蒙混过关?

  嵇康和山涛之间,绝不如信中所说的“偶与足下相知”,而是相知颇深。嵇康对山涛又是敬重,又对他的“无所不堪”有些牢骚。他比山涛和阮籍都小了十几岁,在三人中是小老弟,发发脾气,山涛不会见怪。嵇康顾影之时,山涛定是很难受的,而等到山阳旧友或老或死,他一个人徘徊垆下时,又不知如何叹息。嵇康临死时说有山涛在,儿子不孤矣,后来山涛果然照顾嵇绍,并荐他做了官。山涛就是这样面面俱到,是谓“达人”。

  山涛,嵇、阮,钟会,也算得上是“知识分子”的三种类型(当然并不只有这三种)。就山涛而言,如何判断他是吏隐,还是巧宦?内直外曲,如何证明?既然与时俯仰,又何以见得心存事外?人心隔肚皮,这些问题,本没什么一定的答案,而且事情的关键,不在于这些人怎么做,而在于其不得不做处,不论他怎么做。王戎说山涛如“浑金朴玉”,尽管常识告诉我们,浑金非金,朴玉非玉,我们还是宁愿相信王戎的意见。全身远祸,是七贤的共识,自己做不到的,未必不情愿别人做到。我们看嵇康的《家诫》,叮嘱细密,可推而知道他并不经常率性而行,而是一直舍小图大,对世俗多做让步,想保住自己的大志,至于不免于刑戮,那是没办法的事,因为他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嵇康希望儿子做一个“保守的好人”,坚守志向的程度,要与全身远祸的能力相配。和他一起的,阮籍也不愿意儿子像自己一样放达。

  颜延之则写过一篇《庭诰》,更加完备,所说的不过是游刃之道,而他自己本是和七贤大致是一路的人。到后世,庄子的哲学,渐渐被儒士处理为与时舒卷的理论,其尤下者,用为一切的辩词,便是昧利苟得,良心上也没什么过不去,因为他令自己相信自己另有襟期,竟能不受现实事务的牵制。既然没有精神主宰,中国的读书人,在道德上,自己是自己的最高裁决者,这种裁决,当然要比照他所信奉的价值观,但立法在人,执法在己,中间可以做手脚处,比比皆是了。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编《文选》的萧统,不同意颜延之的《五君咏》把山涛和王戎逐出七贤之列,补写了《咏山涛》和《咏王戎》,写得很是无味,也可能因为他毕竟是太子身份,说话有些不方便。《咏山涛》的最后两句,“为君翻已易,居臣良不难”,尤其不着调,还不如曹植的“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