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杂文荟萃 > 现实之惑 >

书法也疯狂——张旭《断千字文》

时间:  2024-03-23   阅读:    作者:  杨 烨

  书法是一门很玄妙的艺术,也代表了一种精神。它不仅是写字技艺,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点画之间有着我们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哲学理念甚至是一种信仰。现今,也许它的实际功能在弱化或是变化,但它始终是维系我们与古老汉语情感的最重要纽带。如果我们在纸上写个字都变得艰难无比,我们如何能够感知书法所携带的文化体温?或者说,这么一种古老的、我们赖以与先人进行沟通、神会的艺术,我们又怎能将它彻底交给电脑?

  书法家们往往是在充满激情、亢奋的状态下完成其作品,读者能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书写者的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需凭借理性在较长时间里完成。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反而书法中出现的狂草,可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

  草书是一种书写简便而又极富艺术性的书体。广义上把书体的草率写法都叫作草书。一般认为草书始于汉初,在汉代隶书基础上慢慢演变而来,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许慎《说文解字》里说“汉兴有草书”,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这是比较权威且大众引用最多的说法。

  东汉张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草圣”。他的父亲是位很有名气的武将,而张芝却不入世,坚持以钻研书法为己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不以入世而以书法闻名被载入史册的大家。

  他的草书很有影响力,我们常说的“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就源自张芝。王羲之对张芝极为敬佩,说自己临池还达不到张芝这么刻苦。当然王羲之也很厉害,他应该算是第二代“草圣”了。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是第三代“草圣”。由于他常被大家定位为“圣二代”,所以我们常说“二王”而忽略了他的“草圣”之名。第四位“草圣”是真正有诗文记载的,像杜甫诗中提到的“饮中八仙”,其中就有“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里面的“草圣”就是指张旭。

  值得一提的是,张旭的书法老师是他母亲的兄弟陆彦远,陆彦远的父亲就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行书、草书大家陆柬之,而陆柬之的舅舅是初唐四大书家的虞世南,虞世南的书法老师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和尚。可见,书法的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家族性。

  公认的“草圣”张旭把草书传给了很多人,史书上有记载的就包括当时两次向他请教的颜真卿,另外还有向他探讨笔法的李白、徐浩等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旭的草书后来被颜真卿传于怀素。

  人们常说草书在中国历史上有四个半“大家”。其中四位就是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和张旭,最后半位是怀素。我们经常以怀素作为节点,因为在怀素之后,基本上没有人可以在草书方面与他们五人比肩了。

  怀素(737年—799年),字藏真,俗姓钱,长沙(今属湖南)人。由于怀素是出家之人,因此四个半人中唯有他“半人半佛”。西安碑林也有不少他的经典作品。

  在我国书法史上,提到草书的作品,这几位圣人真正流传下来的墨迹其实很少,但幸运的是“草圣”张旭的作品,西安碑林就有两方,即《肚痛帖》和《断千字文》。

  张旭的《断千字文》十分著名,元代《类编长安志》就记录此帖为张旭于唐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八日所书,而张旭恰恰就是在这一年去世的。很多介绍书法的著作中也提到这是张旭晚年之作,所以名气更大。而且经过多方考证,碑石还是由宋代西安碑林的缔造者之一吕大防专门刻制而成。这是张旭留在人间的极品。由于它已经断裂成六块,所以又叫《断千字文》或《断碑千字文》。

  这六块碑石的内容是《千字文》的一部分,每块碑石高度基本上都在34至35厘米,最高的一块是第四石,高38厘米。宽度上,第一石55厘米,第二石80厘米,第三石最宽为120厘米,第四石91厘米,第五石39厘米,第六石53厘米。由于当年这些碑石的刻制是为了做拓片,按照纸的宽度来定,所以宽度基本相仿。只是这些碑石因为破损,所以长短不一,原来完整的大概都像第三石一样,四周是有边框的。

  提到《千字文》,大家可能会想到我国历史上的童蒙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个作品当中,《千字文》算得上是这“三百千”中的贵族了。因为与《百家姓》和《三字经》不同的是,《千字文》缘起梁武帝萧衍,他在位47年,极会养生,中晚年不近女色,一日只吃一餐,笃信佛教。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也确实很长寿,享年86岁,是我国古代仅次于乾隆的长寿皇帝。

  萧衍所建立的梁朝国富民强,在历史上有很多建树。他对教育十分重视,也很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为了教孩子们练习书法,萧衍命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的字当中选出千字来。但是这些字意思不连,彼此也没有什么关联,所以孩子们不是记不住,就是学了东忘了西。有一天,梁武帝突然想到自己朝中有位有“特异功能”的人——周兴嗣。周兴嗣记忆力超凡并且才思敏捷。于是梁武帝命周兴嗣把这一千个字按照押韵的规律以及语义,四字一句组合在一起。

  没想到周兴嗣仅一夜就将《千字文》写了出来,达到了梁武帝所有要求的同时,还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把中国的天文历史地理事无巨细地给倒出来了!真是一部了不得的书籍!

  《千字文》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也影响到了古代的日本和朝鲜。《千字文》讲了很多东西,例如我们一般都不知道我国古代有没有苹果,其实古代的水果“果珍李柰”中的“柰”就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苹果。虽然跟现在的苹果有点区别,但是这个“柰”应该属于蔷薇科苹果属的种类。

  《千字文》本身确实是篇佳作,再用王羲之的字把它这么一美化,那就成了稀有之物,所以《千字文》最早其实叫《集王羲之书千字文》。在古代,它既是一部教科书,又是一部极好的书法字帖。

  《千字文》在中国流传下来知名度较大的,还要算上张旭的大草《断千字文》。他的字迹给人感觉与众不同:我们古代的草书虽草,但是大体还有行书的影子在里面,有一些特定的符号化的标记,而张旭的狂草,疯狂到就连他自己喝醉写完,酒醒之后也赞叹称奇,有的字想了半天才能辨别出来,笔笔相连,龙蛇飞舞中若有云烟之气。所以著名的近代学者沈尹默先生评价狂草,认为它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虽无色却有美术之形态,虽无声却有音乐之韵律。

  因为张旭用头发写字,酒后狂喊被称为癫狂之人,后来学他书法的怀素和尚也爱喝酒,就有了“颠张狂素”。这个和尚本来是很斯文的,但是写起字来也跟他崇拜的张旭一样,狂走呼喊,在人家的墙上、衣服上等各种地方,留下了不少书法作品。当然这个不是他们的专利,据史书记载,张芝也经常在自己的衣服上写满字,然后洗干净再写。所以这些书法家也真算是性情中人。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狂草融入了老庄文化中的逍遥自在,重其意而不拘其形。虽如此,每个字还是有每个字的范围空间,每个字还是有它最后的语义,所以又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中和,再怎么放纵也不离其准绳。

  张旭狂草里蕴含的书法艺术不止影响了中国,日本的遣唐使吉备真备(约693年—775年)在唐游学19年,传说归国后创立了平假名,其中不少就来自张旭的书法。2010年NHK(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在西安碑林拍《断千字文》的纪录片,他们的主持人、知名女星朝仓亚纪,就提到日本的很多假名都能直接在张旭的草书《断千字文》中找到一模一样的书法笔势。

  说到张旭创狂草不得不提到两个小故事。相传他见“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张旭曾任长史,当时的长史相当于现在的一些俸禄极高而又比较清闲的职务,是地方长官的副职。张旭苦于自己的书法无所成,有次突然看到,在一座桥上给公主抬轿子的轿夫要过桥,给宫里送炭的挑夫也要过桥。轿夫和挑夫互相抢道,谁都不能掉水里,但又得让大家都过去。面对此情此景,他突然受到启发:轿夫和挑夫之间谁让谁、谁侧身、谁正步、谁快步、谁慢步,不正好与书艺笔法、结体,以及章法的擒纵、映带、避就、揖让、呼应、贯气等,有着相同的理法吗?又联想到公孙大娘舞剑,他如梦方醒,感觉自己的书法世界鲜活了起来,这激发了他长期探索追求书法自由的兴趣,很快他的狂草书法也达到了连自己都惊叹不已的境界。

  在碑林讲解这么多年,很多游客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字你都认识吗?我说是不好认,但是我会尽量去认它们。因为对于学书法的人来说,它们是有规律的。同时这个问题也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人曾经问抽象派大师毕加索说:“你这些抽象画,我们怎么都看不懂?”毕加索很幽默地回答:“你听过鸟叫吗?好听吗?”对方回答说:“听过呀,当然好听了。”毕加索又问他:“那你听得懂它说什么了吗?”

  所以今天当我们在碑林博物馆驻足欣赏每一件碑石的时候,是否可以不用世俗的眼光去想着要怎么认懂每一个字?在我们了解碑石上面记载的历史的同时,是否应该去了解一下碑石背后的故事。书法真正的美不是形象的而是抽象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可能住着一位“草圣”张旭。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