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杂文荟萃 > 现实之惑 >

在此之间

时间:  2024-03-23   阅读:    作者:  田周民

  一个雨雪霏霏的冬日,久未联系的师妹杨亚娥突然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保存车间当年那张合影。闻言,我差点惊呼失声。因为,当日我正巧翻出了这张发黄的老照片,这怎不让人心生惊诧?亚娥何故于此刻寻觅它,不得而知,可我遍寻于它却完全是一种下意识。可以说,自从不小心丢失了高中毕业合影照,这张合影就成了我唯一最早的珍宝了,所以,只要换一次工作环境,我都会首先查看一下有没有丢失了它。这次办公室调整已有一段时日,可随我辗转了大半生的个人“永久性资料”却一直无暇查看,对这张照片也隐然牵挂了起来。加之作别“江湖”在即,反顾来路的心情已趋迫切,故连着几个晚上利用加班的间隙来翻箱倒柜。虽一时未果,可颇为管用的“排查法”毕竟缩小了范围,终让我在这个中午如愿以偿,也如释重负。而亚娥的电话不偏不倚就在这时打来,惊愕之下,真要让人对“另有‘我’在天地间”一语作无尽的玩味了。

  这张照片,摄于1978年春。那一年,是我告别中学生涯的第四个年头,也是我走进工厂的第三个年头,更是高考制度恢复后,首届金榜题名者入校的前夕。就在这样一个暂短而又错综复杂的人生转型期,我便被命运之手从校园里推向“广阔天地”,再由命运之舟载入机器轰鸣的工厂,时隔半年又被时代的浪潮从拾贝的海滩卷入高考的海洋。潮起潮落,逐流低昂,不觉“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虽然没有晕头转向,可随波再卷回来,岸已不是从前的岸,滩也不是从前的滩,连“岸”上的人亦“鸥鹭不识客是谁”了。

  这张照片是为了欢送韩景卫所摄,却是我们宿命的见证。照片上,梯次般排列了三十三人,除去厂里一名领导和一名后勤人员,全是机加工车间的师徒。而新工和徒工就占了二十一名。我就站在最后一排的左角,至今看去,那稚嫩的样子仍是青梅酸杏的哈口。十名师傅,大都未婚。而其中的几名老师傅之“老”,也无非年届“而立”与“不惑”间。平均年龄一定不会超过三十。那么多可亲可爱的面容,其精神之焕发,元气之淋漓,很容易让人想起八九点钟的太阳,或“纯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的古典句子。可是相期再聚首,大概都会生出“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的感叹吧。然而凝望这张发黄褪色的黑白照,我还是在心里对自己说,尽管经不住似水流年,却也逃不过此间少年。

  那是1976年严冬,冰封的大地还了无回春的消息,农业机械化的隆隆声却逼人而来。一县一厂的农机修造企业就在这声音中应运而生。我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唤声中,放下镰刀,拿起“铁锤”,随着四十九名新工兴高采烈地涌入了户县农机修造厂的大门。那年我才十九岁。目睹全新的环境,耳闻机器的轰鸣,自信加自豪的感觉在胸中蒸腾、膨胀,感觉下一刻就能以工人“老大哥”自居了,而且眼看就是这些机器的主宰者。不料,一阵报名签名又点名之后,分配给我们的工作却是抬木板,扛水泥袋。抬木板是给女生宿舍搭通铺,搬水泥则是为男生腾宿舍。女生宿舍安排在厂南边两层“干打垒”的一楼,而男生宿舍则是厂北边的三间油毡房,确切点说,应该是两面无墙,一面紧挨职工食堂的油毡棚而已,下面的水泥袋码到了钢筋焊接的房梁。记得当时一位在场领导告诉我们:“早上八点准时上班,一日三餐厂里有食堂,但砌垒宿舍期间不予安排住宿,六点下班后必须回家,次日早上再按时赶来。”就这样,我们的工作从搬运开始了。

  “小雪”的节气,寒虽未彻,风却刺骨,初雪带雨,冷湿逼人,而踌躇满志的一帮“准工人”却干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进厂当日换上的新衣,一天下来,出厂门时,师傅们话里有话地窃笑我们:“呵,这些孩子真能吃苦啊!”进村时逢人相见,那怪异的目光加上“你咋了”的惊愕一问,让人直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进了家门,母亲更是骇得倒退一步,抱怨中不无怜惜地说:“这工人咋就当成泥猪了。”就是这样一群尚不知苦、累、脏为何物的“泥猪”,一周里硬是凭着未曾负重的弱肩和一双不曾拎过的嫩手,把偌大一个板架翻了个底朝天,找出了其中可拼作床板的有用之材;更把堆上屋梁的那么多水泥袋扛到别处,重新码好。干完了这些,厂领导给我们开了一个会,一番表扬之后,接着就宣布“先回家去,等待通知”。大家交流了一下尚未熟悉却都茫然不知所措的目光,只好四下散去。这一等,便过了春节。

1/8页
下一页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