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杂文荟萃 > 现实之惑 >

要讲常识

时间:  2025-04-16   阅读:    作者:  尼溪

  在十年上学放学途中意外死亡、住校食宿重重困难、家长接送陪读倍感艰辛和分合撤并钱物巨大浪费等事实面前,我们终于承认,一刀切式的“撤点并校”错了,尽管得出这一结论时间漫长代价惨重。我这里避重就轻,只想谈谈一些基本常识问题。

  我1963年读书,1977年教书,亲历了农村学校的几分几合。

  “文革”初,学校下放,差不多一个自然村就有一所小学;一个乡就有一所初级中学,且还在多数行政村设初中班或教学点;一个区(现已取消)就有一所高中。那是集体无意识时代,即使少数人有意识也不敢表达。尽管分布不当,搞一窝风、使强制手段,但在两点上较之现在,还是可取的,一是方便了农村孩子上学,二是实现了优质师资向农村转移。我的初中三年,就得益于几位从县级高中下放来的老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学校网点的合理收并。其格局大致是,一个行政村一所小学,一个乡一所中学,对条件太差、距离太近的校班进行了合并。这样的分布,持续了近两十年,很少听到老百姓的异议。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些乡镇又出现了盲目建校、分校的热潮。我所在的乡,当时人口不过二万五千,每年新增学童按表上推算也不超过三百,只要对已有的中学稍作调扩,完全能满足需要;加上居住较集中,离校最远的农家也不超过十里。可当时的某些县乡领导,头脑发热,大手一挥,高举“普九”大旗,硬在距老校七八里的地方,新建了一所二中。始建时,不光教师反对,老百姓也纷纷骂他们是“乱搞胡来”,有人甚至当面指斥他们是对人民犯罪。果不其然,那所占地四十来亩、耗资五百来万的二中,在勉强送走了四届学生后,就停办移交给了野草狐兔蛇虫。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盲目扩建的苦果还在喉管卡着,盲目撤并之潮又接踵而至。短短十年,好多地方都实现了中学进县,小学进镇的目标。笔者所在的地方,行动稍缓,但也高中进了县,初中进了镇(原四乡合并的),小学进了乡(原老乡址)了。给出的理由是整合资源和师资,其实的动力是政绩和“面子”,甚至不排除猫腻。但理由再大再多,也不能脱离基本的常识:学校是供孩子们学习的地方。让六七岁的儿童跋山涉水七八上十里去上学,能放心吗?让十来岁的儿童少年去镇县,衣食住行能自理吗?让家长们撂下田地不种、停工不打去照看陪读,能不急不恼吗?

  当然,现在中央已经叫停,问题是如何警示以后。在责任追究制度还不完善,倾听民声还不习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尙嫌麻烦的当下,请各级领导在决策、实施是注意一下最基本的常识,该不算过分的要求吧。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止于唇角,掩于岁月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那一季的莲花开落蓝色风信子少年的你无处安放的爱情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行至盛夏,花木扶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