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印度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智慧的人们创造的数字,经过阿拉伯人的中间传递,居然连发明专利也被抢走了。本来应该叫做印度数字的东西,现在竟然堂而皇之地称为阿拉伯数字。而数字发明的最大实惠又居然落到了中国。就好像发明火药的中国,到头来为人家提供坚船利炮一样。历史真是吊诡而又极具讽刺意味。
我们且不说“阿拉伯数字”的传奇经历,也不说历史如何作弄智慧和古老的各国人们,我们单来看看阿拉伯数字给中国带来的实际好处和实用价值。有人曾说,中国是一个大染缸,什么东西进入中国就会变得失去原味,而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这话很能说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还有融化在我们国人血液中注重实用的特点。
阿拉伯数字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是由谁先使用的,最早用在那些领域?这些问题,我没有去考证过,也没有时间去查找翻阅详细资料。生活里有许多比这更重要的事情耗费我的精力。比如买房,比如挣钱还贷,比如带着孩子去找一个好一点的培训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阿拉伯数字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之前,国人计数的方式,仍然沿用古老的汉字,而且在汉字简化之前,似乎还是繁体的汉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可以想象得到,那时的人们,要想在数字上玩游戏、打太极,似乎是很难的。方正的中国文字自有维护诚信的坚挺力量。直到现在,人们为了防止数字篡改,还要在使用阿拉伯数字的同时,不忘写上繁体中国汉字。
自从阿拉伯数字光临华夏之后,中国人们的生活和书写一下子变得简易多了,无论多么大的数额,只要寥寥画上几笔就可以了。阿拉伯数字的妙用在贫瘠落后的时代,是不容易显现出来的,除了文革期间的一阵子,人们为追赶共产主义,对数字有点敏感和热爱之外,好像没有看到在其他方面有什么特别用途。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字的功用也就日见其高妙了。尤其是在迅猛发展的今天,数字终于迎来了它的漫天飞舞的黄金时期。
孩子们进入学校的第一堂课,必然是学习阿拉伯数字。小小的他们哪里知道,从此以后,决定他们命运的也将是这些来自异国的符号,并终生陪伴他们。尽管总是有人争论“高分低能”的问题,有人五申三令说要搞所谓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是什么,怎么搞?很多人现在还没有弄明白。阿拉伯数字给国人在教育上的深刻启示是,这些汉语系列之外的符号,更有量化衡量的便捷功效,比之“优”、“良”、“好”这些中国字更能有效地证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祖国教育的发展水平。中国字的空乏和泛指的特点终于被舶来文字淘汰了。
如果说用数字衡量成绩和进步是孩子们不情愿的话,那么用数字来衡量发展和财富就是很多人热衷的事情了。我们看到,阿拉伯数字在进入生活领域的同时,以其广泛的用途占领了社会各个领域。最大的丰功伟绩就是在“做大做强”、“做大蛋糕”方面体现了无比的优越性,GDP从5000亿增加到10000亿,财政数字从1000亿增加到5000亿,……一个个数字大关被突破,一个个“0”被加上去,一切都在迅速增长。“增长”成为时代的代名词,“下降”之类的词汇只能在血压、血糖、血脂等卑微的领域,让人们偶尔感到健康的安慰。有时想想很可怕,如果没有简便实用的阿拉伯数字,我们简直难以知道中国社会会有多么糟糕。
随着增长步伐的加快,我们的许多数字也在发生着微妙而奇怪的变化,叫务实诚恳的人们越来越看不懂,物价一路狂飙飙出了“蒜你狠”、“豆你玩”,房价直线突进进来了“地王”、“楼王”。可怜口袋里没有钱的人们还没有张望到共同富裕时代的来临,就先饱尝了一把“望房兴叹”、“望菜兴叹”的失落和无奈。假如这样的数字是随着经济发展水涨船高的话,也许没有什么。遗憾的是,很多数字是被“做”大“做”高的。在“做”的过程中,中国人新的智慧与日俱增,不仅弄懂了怎样才能让数字涨起来,大起来,也深谙了数字背后的许多技巧和妙方。
做数字的最高境界就是统计。统计其实是一门科学,我虽然没有学习过,但向来对其保持着敬畏。然而统计学是一回事,统计数字又是另一回事,统计数字在发展的时代要好看,要增长,所以无论什么样的数字,都要和增长靠边。再怎么靠不上边的,也要千方百计让它增长,同比增长不上去,就用平均数来比;还上不去,就来搞环比;环比还上不去,就剔除某些因素来比;实在没有办法,就只好“负增长”了。总之,增长是主基调。遇上不能增长的,如人口出生率、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怎么办?两个字:控制,务必控制在某某线以下,控制不了的,也要想方设法让它掉下来,绝对不会突破。
于是,数字的奇妙效果就在真实的生活里不断呈现,人们对于数字的敏感程度日益降低,跳动的数字变化,在普通人的眼里变得越来越像是舞台上的游戏。“被收入”、“被增长”、“被平均”……,被感觉的时代颠覆者人们的神经官能。物价明明涨的离谱,可物价指数岿然不动,考试成绩明明优秀,却成为问题少年,收入明明显示着增长,商场里的货物却买不起……人们忙忙碌碌的目的,是为了大战CPI,大战房价,大战幸福指数。迷惑的人们禁不住要问:为什么数字不能反映相对的真实,给予我们更多的真实感?答案是,这些数字的背后,缺少了对民意的尊重,缺少了对广大庶民感觉的认同,缺少了对谋求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价值取向。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