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峰山,因形似香炉而得名。距邯郸不足百公里。我们家乡人称之为老爷山。位列过去磁州的八景之首。我的家乡离炉峰山很近,不到30公里。记得小时候,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家乡的山岗上,在巍峦起伏的群山中,能看到一山峰傲立群山之巅,那就是老爷山。老人们说,那里山清水秀,寺庙里香火旺盛。参加工作后,虽一直工作在邯郸,却从没有置身炉峰山中,近距离感受炉峰山迷人的风采。
今年6月中旬的一天,朋友邀请同游炉峰山。他的家乡就在炉峰山脚下。山上的一座寺庙,还是他的先人组织修建的。他爷爷曾告诉他,修寺庙的砖瓦白灰等建筑材料全是用山羊一点点驮上去的。 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车子逶迤而行。越往山里走,空气越清新。山上植被很好,满眼翠绿。也许是刚收割完麦子的缘故,在层峦叠嶂中,一块块梯田,细窄修长,像一条条金色的腰带缠绕在山腰。梯田的堰全是用石头垒起来的,虽是粗活,垒的却非常规整。偶尔可见过去的石屋点缀在山腰,成为进山路途上的一大风景。
车停在刻有“炉峰山”石碑的停车场。这里海拔950米。可看到一棵粗大的古青榆树。树上系满了一条条红布。当地林业局立的碑文显示,树高14米,胸围430厘米,树龄2000年以上,为国家一级古树。相传公元前203年,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后,率数十骑逃脱至此得以喘息。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植此树以表纪念。古树一旁的青石板上,的确留有凿出的饮马池,有清晰可见的马蹄印。
炉峰山寺庙众多,历史悠久。炉峰山的古建筑和碑刻,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有八大寺院。最早的庙宇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有的在历史的烟尘中变成废墟,有的历经时间洗礼,依然光彩夺目。在山腹腰处,就有始建于隋代的“流泉寺”,寺内有泉,长年不涸。过古青榆树,拾阶而上,就到了五龙宫。该宫始建年代不详,据碑刻记载应不晚于明代。今年刚刚重修。重修资金大都是个人捐献。殿内香火旺盛。五龙宫西北,有许多碑刻,多为明清以来重修炉峰山殿宇的功德碑在五龙宫前,有一口上千年的古钟,铸造工艺精细,图文清晰。陪同我们的当地一位退休老人,用木棒撞击,钟声雄浑,音韵适耳。
穿过玄坛庙,往南天门的台阶更加陡峭。南天门为炉峰山的山门。道教称南天门之上为仙界,是人与仙的分界处。最后一段有72台阶。台阶两边分立六根石柱,每根石柱顶端雕刻着十二属相的一种动物。个个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铁链贯穿其间,游客可扶着铁链攀爬。继续攀爬,就到了海拔1088米的炉峰山极顶。极顶上保存有明朝修建的无梁殿。该殿为六角形砖石结构,具有鲜明的太行山区古朴、庄重、拙中藏秀的庙宇风格。殿内供北方玄天大帝,墙上绘有玄帝出巡的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山上用过午饭,司机原路下山。我们一行则沿着“小鬼道”下山。小鬼道因山路陡峭,林深草茂而闻名。几年前,当地农民为发展旅游产业,修建了山下至山上的台阶石板路。虽然险峻,却不十分难走。下山途中,小鬼道旁一座孤峰凸起,峰顶有一平台。站到台上,犹如置身悬崖。抬头万丈峭壁,低头万丈深渊。北边怪石嶙峋,南边峰峦叠翠。听着呼呼的山风,真的使人胆颤心惊。继续下行,就到了一线天。一线天是炉峰山的一大奇观。巷深数十米,两侧山体如同斧劈一样,扶摇而上,万分奇险。两山夹一缝,中间宽仅半米,就是夏天也只能容一人通行。
山脚下,一块千吨巨石,镇守着进入炉峰山的小道。一股清泉从山上飞身而下,迫不及待地扑进水塘里。据说水是从白龙洞流出,洞内有泉,遇雨不急、遇旱不涸,我们站在水帘下,听珠落玉盘,看雾映霞光。 炉峰山,一座俊美的山!一座厚重的山!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