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这个词,在汉语的表达中,不会给人展现一个美好的形象。那么,作为一个乡的名称,它又能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境界呢?
最初听说我们要去淤泥乡采风,的确把我吓了一大跳:淤泥?多么可怕的地方啊!作为读过书的文化人,一说到淤泥,就自然会想起周敦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盘县,虽然经济收入名列全省前茅,但作为一个煤炭大县,又作为一个“以煤兴乡”的民族之乡,不就更和“淤泥”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一个提脚难下的地方了?
不过,毕竟这只是一种猜测和推论。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那么,实际的情形到底怎样呢?还是要去了才知道。
2010年11月9日,我们从县城红果出发,驱车向东北而行近90里的路程,来到了淤泥。原来,这是一个颇富民族特色的多彩之乡。全乡居住着彝族、白族、汉族、苗族、布依族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81%,彝族就占61%,是个典型的彝族乡,也是全县彝族最集中的地方。淤泥,彝族语,意即宜居。这正说明,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此地是一个宜于居住的好地方。
我们走进淤泥乡政府,淤泥乡文化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王文正和其他几位乡干部一起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不一会,廖书记和龙乡长也从百忙中抽身回来了。通过摆谈,我们得知这里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平均海拔1780米,最高点八大山2558米,最低点嘎哒河1360米,境内区域性地分布着石灰岩、砂岩、砂页岩,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土壤以黄壤、黄棕壤和沙土为主,气候温凉,干湿季节明显,境内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而且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荞等农作物。
在交谈中,廖书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迷人的山川图:沙河峡谷一带,不仅一派田园风光,而且还有十里画廊、古驿道、夫妻树、一线天、红色基地、龙滩口溶洞群、万峰林、将军峰、白雨洞、八大山、雨夺箐水库等景点,很值得一看。其中,红色基地包括老红军张其生的故居和沙河烈士陵园;白雨洞又叫竖洞,深560米,是目前世界发现的最深的天然沉井;八大山不仅是观日出的好地方,而且流传着神奇的故事。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来此,对八大山描述道:“高冠一州,四面皆石崖崭绝,惟一径盘旋而上山巅,众览群山,几百里之外,东望晴隆关岭,北望水城乌蒙,西望昆明曲靖,南望刘官玉霞。”美丽的雨夺箐水库又被世人喻之为天池;藏龙山铺展着壮阔的十里杜鹃,而在那十里杜鹃的花海中,又耸起一座别致的“龙腾阁”;全国文明村寨双龙村正在建设一座鱼洞坝水库,不久的将来,成为一处水上人家,那别样的休闲山庄就是供游客娱乐的好场所!更有那麻郎垤村把彝族文化浓缩集中,也将建成一个多姿多彩的彝族风情园……
有声有色的描绘,让我们情潮陡涨,我多次提出要去实地看看。特别是那充满文化意蕴的十里画廊、古驿道、白雨洞、八大山等,令我心痒痒,脚痒痒,眼馋馋!可是,廖书记却更有说不完的兴奋。他说:六盘水的民族文化看盘县,盘县的民族文化看淤泥。境内的民族文化风情自古就很浓厚。首先是山歌源远流长,无论是大人小孩,都能随便哼上几首,不仅一年一度的火把节要唱,正月间过年要唱,就是在劳动中也要唱。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农家小院,或者山山岭岭,都能听到即情即景编唱出来的山歌。
有歌必有酒。在淤泥乡,彝族人民做的水拌酒,由于酿造工艺独特,口味也很独特,已成为各种庆祝活动时招待宾朋好友必不可少的饮品,饮后情深意浓,回味无穷。喝过淤泥彝族乡水拌酒的朋友都有“一闻醉人心,一喝见真情”的体验,可见,这是名副其实的淤泥乡“乡酒”。正是彝家丰富的山歌和独特的美酒,使淤泥乡早在2000年就被贵州省文化厅、六盘水市政府命名为“歌舞之乡”。
正谈到这里,王主任拿来几本新书,一看,是5年前就收集整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山歌集《山歌出在淤泥河》,这是本乡人民自编自唱的山歌。第一首就这样唱道:
山歌出在淤泥河,人去背来马去驮,前头去了三匹马,后头还有九囤箩。
淤泥河来好地方,河水流在正中央,沿河两岸种红米,四面青山放牛羊。
淤泥河来好地方,带信情妹多来玩,底下玩到龙潭口,高头玩到八大山。
……
翻阅着内容丰富的山歌集,我们走出政府大门,只见一条清澈的淤泥河正欢快地从乡中流过。乡里的干部带我们顺河而下,十多里的途程过后,来到了麻郎垤村。
麻郎垤村是一个彝族村寨,依山临水,风景这边独好。全村776人,286户。我们穿过寨子,向着刚刚修好不久的一个四合院走来,只见大门两边各站着一排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我们一走拢,她们就举起装满米酒的小竹器,唱着我们听不懂的迎宾歌,让我们喝酒。这天我正受凉感冒,明知不能喝酒,却也盛情难却。想不到,刚喝了一口,另一边的一个姑娘又迎上来,举杯就灌。说实在的,浓浓的米酒拌进浓情,的确又甜又香,全身发热。我虽然生病感冒,一时间汗水长淌,也坚持走进大门,参观了麻郎垤村新修的民族文化活动室和正在平整的广场、篮球场、舞台,还有固定在场边的观音秋、高索秋、磨磨秋等秋千类的体育活动设施。
麻郎垤,因当地地形而称“垤”,又因当地产麻而呼“麻”。我们在一户村民家观看那古老的纺织过程,就见到彝家不仅用棉线织出民族服装所用的花布,还采用山上所产的麻来纺织麻布。彝家阿妈那灵巧的动作,真让人赞叹,这古朴文化的传承,也只有在这里才能见到了。
当今时代,数典忘祖,人伦缺失。但我们在麻郎垤村,却深感到彝族人民对祖宗的祭拜,还是那么虔诚。我们来到一家堂屋里,支部书记杜少权给我们介绍说,那房盖的一个地方有一个竹做的祖灵筒,便是彝族六祖的祭拜牌位,因为彝族产生于竹子,故也要回归竹子。彝族人知道自己的祖先能走到今天,是来之不易的,因此,他们每年都要遵循一定的程序祭拜祖先,感恩祖先。
彝家人的文化活动多姿多彩,每年无论祭拜祖先、迎接新娘,或者过传统的火把节,都是非常浓重的。近年来,乡里更充分地发挥“歌舞之乡”的优势,发扬创新精神,使民族文化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而麻郎垤村则是淤泥乡的一张名片。
晚餐是在水拌酒和歌声中进行的。餐后,又和彝家人一起翩翩起舞,跳达体舞,跳乌蒙欢歌,跳了一个又一个,跳得满身大汗,气喘吁吁,酒的醉意渐渐消散,情的醉意更加浓厚……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