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眼前,突然,一道亮光闪现,不,那不只是一道亮光,而是五彩斑斓、灿若星辰之色。我定睛看得,她是一只人们传说了一千年的“凤”,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然而,当你来到贵州西部那藏于大山深处的淤泥河畔亲眼目睹这眼前的一幕时,就不得不承认——这人间孕育了的千年之梦,终于在乌蒙彝家的竹篱茅舍中款款出巢!
编织春梦
这是一个身着嫁衣的妙龄少女,但见她披红挂绿,前呼后拥,就那么飘然而至,如清水出芙蓉,不,简直就是一只出落得亭亭玉立的鸾凤。
她引颈翘首,头顶冠戴,重叠地盘结缠绕着乌黑的长发。发髻上晃动的、闪烁着光芒的碧玉金簪,不正是她高悬的凤冠么?那刚刚掀开的盖头下,垂掉于面颊两则而前后摇曳、摆动的沿坠,让那若隐若现的粉色笑靥,更显出几分羞涩和腼腆;两只几乎齐肩的耳环与完全能够举过头顶呈一个整体弧状的白褶裙,便呼应出三点两环圈式的对称造型,而那用串珠网状连接着玉配、钻花衔接成的梭角形坎肩,正与大摆裙边沿的流线型花纹,对比出直线与曲线美的不同质感;更有那点缀在右衽或衣襟、袖口处的镶边彩带,以及一双白毛边、剪刀口、黑色面料,平面嵌锈的花鞋,正托着一双轻盈的脚步;而她那颈项与两肩披挂、扶摇的大红“察尔瓦”(披毡),却出人意料地拖得很长很长……
应该说,那每一个花饰、每一个纽结,都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编织着一个民族的千年梦想,而每一条线系与每一个皱褶,都记录着彝家人不同的心事,表现出一种文化沉淀久远的底蕴,彰显一种传统风格的理性认知。
是呀,她那一身沉淀了千年造诣的嫁衣呵,怎不令人感慨!它从取材到构思,从原生到启蒙,从启蒙到华贵,继而从华贵到繁荣,再从繁华到回归本源,孕育了多少个春秋,历炼过多少艰辛,凝结过多少彝家人的心血和智慧,而成就了她——今生今世的堂皇!
姑娘啊!我知道,你身着的嫁衣是用阿爹辛勤栽种的麻、棉捻制、纺就的;那得体的衣衫裙裾,是在阿妈昼夜手把手的编织下缝制的;那每一道妙不可言的花饰纹案,是在众多姊妹的指指点点中绘就的……
可当我为她披挂于身的大红披毡深感惊奇时,却又在惊诧中生发出了些许疑问。
延展遗风
那披毡宽约丈许,长约数丈,长长地拖延于身后。红毡上镶嵌的金色图腾、钩卷式花纹,就像凤凰修长而飘逸的羽翼……关于“察尔瓦”,还有据可考。据史料载,云南昭通东晋霍氏墓壁画中的“夷汉部曲图”也有彝族先民披毡的形象,因盘县彝族与云南等地彝族先民都同出“六祖”。宋代《文献通考·四裔考·蕃部》中述:“其人以棉缠椎髻、短褐徒跣、戴笠披毡……”在元代,彝人披毡还作为上贡王朝之品,并有“男女无贵贱,皆披毡跣足”之说。而在明代就有“贵州彝族为征云南梁王军提供大量披毡”的史实。据《安氏家传序》载,明洪武十三年,土司霭翠备毡一万领,为大军征讨云南立下功勋……由此可见,披毡在彝家服饰及生产、生活和争战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可是,这披毡服饰常为男士所需,女士不备或少见。而眼前之女却身束大红披毡的夸张景象,应作何解释?
当我带着疑问还在心底里揣摸时,一声吆喝又把我唤回到这个“金凤出巢”的现实中来。此时,一阵吁呜的唢呐在近处响起,又闻,一串山歌的颤声与三两声木叶的叠韵在远处回旋。随即,一番又一番火辣辣的狂舞如潮涌浪般澎湃。在鼓锣声声中,篝火燃起来,宾主携起手,于是,搓蛆舞、哒体舞、踩花舞一同跳起来。这一切,就发生在这只五彩缤纷的“凤”的边上,围绕在姑娘出行的周围,而就在“凤”的前面,有彝家人的火把在为她引路,在“凤”的后面,有彝家人的筒箫在为她送行……
百鸟朝凤
嗬!这只“金凤”的出行,不正是百鸟朝凤的场景么?而她展翅欲飞恰似羽翼的披毡,不正像《天方夜谭》中所罗门的魔毯一样神奇、一样地轻盈自如么?此刻,我在那雾意朦胧的淤泥河畔,仿佛看到那拖得长长的披毡已看不到尽头,而那腾空起飞看不到尽头的毡毯托载的——正是彝家人的幸福和希望,托载的是彝家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的人儿,托载的是一个飞速、健康、和谐、进步的美丽彝乡。难道不是吗?你看:如今这里的彝家人生产生活变了,这里的人居环境和城镇建设变了,结构调整亦由单一的农业耕作脱变而成为工矿业齐头并进的多元化产业,而当地乡财政总收入竟从过去几乎空白的状况,一下子上升到如今5亿元的知名大乡!如此大的变化,不仅是一般乡镇没法比拟的,就连许多县级财政也是望尘莫及的哩!不仅如此,这只“凤”还用那飘如长毯的披毡,把彝家人的歌,彝家人的舞以及彝家人的服饰文化和其他传统艺术瑰宝带出了蛮夷、带出了贵州,并将带向西欧、南美,走进悉尼歌剧院和北宫大广场……这样出人意料的变化,咋不令人瞠目结舌哩!
倾国之色
又当我再回首那只“金凤”时,只见她用纤柔的手尖理开纭鬓露出高挑的眉睫,轻盈一笑,这让我在恍兮惚兮中想:难道这就是“昭君出塞”?是“嫦娥飞天”?是“西施浣纱”?是“貂蝉戏吕”么?然而都不是,而这样的“倾城倾国”之色,就是当地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碰撞的火花,是当地人勤劳与睿智凝结的精髓,更是当地社会平安、祥和、富裕、文达的征兆……同时,也让人因此而彻悟,那从前只是挂在男人身上,如今也能披在女人身上的披毡,正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是“妇女能顶半个天”现实意义的彰显,同时亦符合唐代《蛮书》“妇女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与“男女无贵贱……”之曰了。
可当这只“金凤”从我身前瞬息掠过时,而我,却因她的美,惊诧得目瞪口呆!我悔不该如此迟钝!应该一把拉住她紧紧不放。
还好,好在围观者说,这只是当地彝家女儿将传统之美与现实之娱演绎的一出戏,而那只刚刚出巢的“金凤”,仍在痴痴地等待着你,以及天下所有人源源不断的到来。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