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朝时,有个读书人名叫陈通万,这天,他正在房中的炕上盘腿读书,忽听门外呼喊:“高中!”
他心里一惊,不知今年又有谁高中,不由得长叹一声,忙捂住耳朵。
这时,他的夫人慌慌张张跑进屋:“中了!中了!老爷!”
陈通万不高兴地说:“中了就中了,那是人家的福气,你何来高兴?”
夫人大叫道:“老爷,是你中榜了!”
陈通万觉得好像在做梦,顿时愣在那儿了。
这会儿,门外又在喊:“陈通万老爷进士及第。”
这时,他才回过神来,匆忙下了炕,连鞋也没顾得穿,奔出大门,一把抓过喜报,仔细一瞧,就是他。他待了一阵,突然抱头痛哭起来:“晚了!唉,晚了!六十岁了呀!六十岁呀!”
原来,陈通万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年轻时已是满腹经纶了,但天不遂人愿,屡试不中。
家里人都劝他改从他业,以维持生计,但他却说:“吾意已定,必做官为业,报效国家。”
他受尽饥饿、冷冻之苦,仍终日读书不倦,几十年过去了,终于换来今日的金榜题名,怎么不让他悲喜交加呢?
2
几天之后,陈通万赴京听候派遣。
皇上望望跪拜的陈通万,只见他瘦骨嶙峋,头发花白,像个老瘦猴,样子十分可笑,又命他抬起头来看,面相虽老,但尚有神。
皇上便问:“爱卿,听说你胸怀报国之志,终生努力,并著有《治国论说》一书?”
陈通万连连叩首说:“小臣曾写过一些文章,但因才疏学浅,不足挂齿。”
皇上说:“可否拿来让朕一读?”
陈通万心里好高兴,千载难逢之机来了,急忙让人抬了书箱呈上。
皇上望望大书箱,犯愁了,看完这些书不知要多少工夫,但又一想,陈通万也不容易,可怜巴巴地熬到这把年纪,于是便封他为江西偏远的一个小县的县令,即日赴任。
3
江西离京遥远,路途不便,陈通万吃尽风尘之苦,半年之后方到达任职地。他松了口气:“总算到了,老儿可以报效国家了。”
城门前,排列有序的官员看见陈知县的车卷土而来,都高声说:“欢迎知县大人!”
陈通万正要下车与迎接者行礼寒暄,突然车后马奔如飞,有人大喊:“陈大人接旨!”
陈通万不由得一惊:“难道皇上变卦了?”他忐忑不安地下车听旨。
传旨人念道:“孤夜读爱卿首篇文章,颇有启发。爱卿竟有如此才学,人才也,必为大用,改任浙江知府。”
陈通万又得提升,小县城没进入,就改道去了浙江。
4
江西与浙江相距遥远,坐车乘船,又是几个月风尘之苦,方到浙江。
陈通万因路途劳累,已染病在身,不停地咳嗽。
夫人见城池在望,高兴地说:“老爷,到了,这州府可比那县城好多了,必有名医可寻。”
陈通万自然高兴,忙掀开车帘望去,这州府城池可够气派的,有卫士站立大门两边,威武无比。
突然,城门内拥出许多人来,有人高喊:“陈通万接旨!”
陈通万又是一惊:“又有麻烦了!”急忙下车接旨。
圣旨上说,皇上读了他的几篇文章,深受启发,觉得他实乃大才也,当知府太大材小用,改任甘肃巡抚。
5
还没上任又得提升,不能说不是幸事,但经过长途跋涉,陈通万已是力不从心,然而圣旨不可违,且又是好事难求,便又携家西进。
此去路途更是艰难险阻,历时一年,眼看已达兰州,圣旨又降,说圣上又抽空看了他的一些文章,更受启发,改任东北三省大员。
此时的陈通万虽有连升之喜,但长达两年的路途辛劳,已是重病缠身,但皇上这么器重他,只有再次谢恩,改程去了东北。
刚出山海关,圣旨又到,皇上说,总算看完了他的全部文章,真乃治国奇才,改任京官,立即回京共论国家大事。
陈通万心中哀叹,旅途劳顿,怕是活着回不去京城了!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