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自其来到世上,就顺势成为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哪怕在当下这个高铁、飞机、邮轮随时可以上天入地下海遨游的21世纪,火车依旧是主力军,谁都无法代替。但是你知道吗?火车毕竟不能像小汽车那样只要有路,哪都能开,火车是需要轨道,需要站台, 需要站点的。
在我国,火车站建造的大都差不多,除了济南的哥特式建筑火车站,还能想到哪些比较有意思的火车站呢?在黑龙江省,有一个号称“中国唯一一个字”的火车站,历史悠久,最有意思的就是它那站名,不熟悉它的人,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
它就是拥有百年历史的——宋火车站,名字仅单字一个“宋”,其他的连一撇一横都没有。说来也怪,在我国有个不成名的规定,火车站名称一直都是以当地城市名,要么就是以乡镇村名命名的,例如:合肥站、上海站、深圳站等,名字至少都是两个字以上的,像黑龙江这样单字一个宋的火车站,真的是中国之大,无奇不有啊。
宋,既不是城市名称,又不是景点名称,火车站又为何会以它命名呢?
宋站是黑龙江省的宋站镇,别看当地小镇名字和它一样,它的“年龄”可比小镇年龄还大,也就是说,小镇的名字也是因它而来的。宋站建造于1900年,至今为止已经有124岁了。
现如今由于互联网的日益发达, 越来越多人知道了这个车站, 纷纷前来打卡,来的人多了,乘坐火车的游客也就多,而宋站也顺势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景点,更是被媒体、网友喊出了“中国唯一”一名。
这个宋站,位于今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中国车站很多以地名来命名,难道说白山黑水之间还有一个地方叫“宋”?它跟历史上的“宋朝”有关系吗?莫非这里曾经是关押被金人北掳的宋朝徽钦二宗的地方?如果不是的话,这个宋站名称又该从何谈起呢?
“宋”站,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和安达中间,属于中东铁路哈尔滨至满洲里的这条线路上的站点,而这条线路则被称为滨洲线。《黑龙江省志•地方志》在滨洲线车站分布表中记录了宋站,并记载其中心里程为94.4公里,区间距离10.6公里。
滨洲线原是中东铁路干线的一部分。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后,哈尔滨——满洲里站间称为西部线。1935年(伪康德二年)日伪收买中东铁路后改称滨洲线。它跨越黑龙江省西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部。自哈尔滨站起向西偏北经黑龙江省的肇东、安达、大庆、泰康、昂昂溪、龙江,由丰荣——成吉思汗站间375公里处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再经扎兰屯博克图、牙克石、海拉尔、扎来诺尔至满洲里站,营业里程934.8公里,至中俄铁路分界点全长944公里470.2米。
“宋”站虽然在历史上籍籍无名,但是其作为中东铁路的车站而建立,却是近代中国东北遭受列强染指的历史见证。
中东铁路是中国东北最早出现的铁路。其历史十分丰富曲折复杂,从1896年签订的《中俄密约》起,到1952年苏联政府将中东铁路完全交还我国政府,走过了56年。其中经历了清末、民国、伪满、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等多个历史阶段,这条铁路线先后经由俄国统治、国际共管、中苏共管、日伪霸占、中苏经管,涉及近现代史上中国、俄国,包括苏联、日本、美国、英国等在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我国东北地区的发展也与这条铁路息息相关。
那么,沙皇俄国为什么要在中国修建这么一条铁路呢?这还得追溯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往事。
中俄双方在修建这条铁路前已打过多次交道。俄罗斯在16世纪形成统一国家以后,逐渐向东方发展。17世纪中叶,开始进入黑龙江流域。1689年9月(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中俄双方代表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奇河为界。该条约是中俄之间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历史书上提到《尼布楚条约》不能算作不平等条约,然而,这是清朝不断丧失自己在东北利益的开始。
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中国逐渐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陷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7年12月末,英法联军攻占广州,逼迫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利用这样的局势,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于1858年5月开始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在瑷珲谈判边界问题,并强迫其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俄国据此从中国割走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使东北地区直接处于俄国的威胁之下。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咸丰帝逃往热河,清廷议和,俄国随之派特使伊格纳切夫与清朝谈判,迫使清朝于同年11月(咸丰十年十月)与之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其中规定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属于俄国。从此,俄国与中国隔黑龙江、乌苏里江相望。
俄国在取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后不久,为了把俄国欧洲部分、西伯利亚与远东部分连接起来,开始策划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眼红于英美等国在中国攫取的巨大利益,俄国在设计西伯利亚铁路东段线路时,选择了向东经赤塔穿过中国东北达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当时叫“ 满洲线”(即后来的中东铁路)。
选择穿过中国东北的建设方案,是为了满足沙俄对于经济、军事、外交多方面的需要。在经济上,成为沙俄向中国资本输出的有力途径,促进商品输出,保证铁路沿线地带的原料供给,独占当地经济、政治权益,将符拉迪沃斯托克变成了东北进出口货物的主要港口。军事上则考虑到,将符拉迪沃斯托克变成俄国面向太平洋的海军基地,可以再伺机修建一条南下辽东半岛的支线。这将是扩充和加强太平洋舰队、进而觊觎中国和黄海的绝佳机会。对于外交来说,则是为了遏制沙俄在远东地区的主要竞争者——日本的势力扩张。
1895年3月,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在沙皇俄国为首的俄德法联合干涉下,日本归还了辽东半岛,同时对于《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俄国表示愿意借款给中国。一时间,清廷许多封疆大吏都提出联俄抗日的主张,尤其是李鸿章。
1896年6月3日,李鸿章同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等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中俄密约》明确规定:“今俄国为将来转运俄兵御敌并接济军火、粮食,以期妥速起见,中国国家允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符拉迪沃斯托克。”
此时的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之下左支右绌,哪个列强不想从这头即将“瘦死的骆驼”身上撕下一块肉?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都深深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清政府已经连赔款都赔不起了,只能四处借钱。前有狼后有虎,清政府寄希望于“虎狼相斗”而不得不作出“引狼入室”的决定,可惜终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中国劳工参与中东铁路的修建,其姓氏被用来给“宋站”命名的包工头,便是其中的一分子。或许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他的全名并未被世人记忆,而其姓氏,却成为火车站名,一直沿用至今。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