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日志大全 > 爱情日记 >

与苏东坡在一起的那一夜

时间:  2025-09-21   阅读:    作者:   陈思呈

  一

  广州刚入秋的时候,晚上起了凉风。那天我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有人说:“今天是农历十月十二,这是个大日子啊,941年前的今天,苏东坡半夜去找张怀民,拉他起来‘嗨’……”

  记载这件事的就是《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也就百来个字,我上中学时就读过它了。读过也就读过了,但也许因为年纪大了,通过这种方式再看到它,我突然觉得很新奇。

  其实,事情并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苏东坡临睡前想散散步,便去找他的散步搭子张怀民。巧的是张怀民也没睡,他们就默默地一起散了一次步。并没有像《前赤壁赋》中主客双方聊些什么,也没提到任何人生的感悟。唯一的感慨就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1083年),距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被贬已3年,他已经适应了黄州的生活,从困顿沮丧的心情中调整了过来。在黄州,他交了很多朋友,建了可以和朋友饮酒欢宴的雪堂,他的妻子能医治病牛,几个孩子聪明好学。他开辟了东城门外的一块地,种了庄稼。

  他以“赤壁”为题写了3篇雄文。有时半夜喝酒回来,家童鼾声如雷,他不急不躁,就站在门外看江水。有时路上下雨,他也不以为意,觉得“芒鞋轻胜马”。他的生活渐渐平静,渐渐稳定,到了《记承天寺夜游》的这个夜晚,内心有难言的满足感。那么满足,以致他不想多说,只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足矣。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我现在才注意到,夜游承天寺这天晚上的苏东坡,正好与如今的我年纪相同。在我所在的城市,也有两三个属于我的“张怀民”。我常常去广州南部工作,工作完已经是黄昏,我就约上我的闺密一起徒步。我们一起向南走,走过沙尾桥,走过一些城中村,走到深夜才回家。在那样的夜晚漫无目的地散步,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么写呢?

  我很可能会仔细地陈述,人到中年,“张怀民”是多么可遇不可求。

  不要说三更半夜,就算白天要临时找个徒步搭子,也是非常难的。第一要兴趣差不多,并不是每个人都觉得这样默默走路很有意思。第二要体力差不多,尤其是像我们,抬脚一走就走到深夜才回家。第三还要关系好,徒步的过程其实是不方便聊天的,因为徒步时总是呼吸急促的,那么这个搭子必须是与自己熟悉且默契的朋友,可以一路同行,不聊天也不觉得尴尬。最后是第四点——闲。

  但我这么写就是俗人的思维,苏东坡直接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上述内容尽在不言中。谁又不知道,人到中年时才会觉得闲特别珍贵。年轻的时候身边尽是闲人,“嗨”到半夜没什么大惊小怪。中年时期,且不说家务营营,只说这身体状态,一旦晚睡打乱了作息,可能就失眠了,所以中年人的深夜徒步才难得。难怪苏东坡也曾感慨“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二

  那依然是他在黄州时写的诗句。那天晚上,他又和朋友在雪堂喝酒,他并没有喝很多,因为他的酒量一向不怎么样,喝几口酒后便有了醉意。回家时已经是三更半夜,而且他还忘了带钥匙。

  显然,苏东坡是个亲切随和的主人,家童早已鼾声如雷,他也只是象征性地敲敲门,没听见就算了。他不急也不躁,干脆就站在门外,倚杖听江声。就在那江声中,他得出了“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感叹。

  游承天寺是在一年后,他已忘却营营。他想睡就睡,不想睡就不睡。正因为想睡就睡,才能不想睡就不睡,想一个人待着就一个人待着,想找朋友就能有朋友。张怀民也不必专门等他——是的,不必刻意,却能一拍即合:这么巧,你也这么闲。

  这时的苏东坡适应了黄州的生活,极高产的创作也足以反映出他的心态。而我在想,这种心态的达成,除了“张怀民们”的存在——也就是友谊的加持,他者的支撑——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元丰四年(1081年),他的老朋友马梦得来看他,为他申请到黄州东门外的一片废弃营地,苏轼次年躬耕于此,自号“东坡居士”。

  他先是开荒,然后种了枣树、栗树、桑树和麦苗。关于这片地,他写了很多诗句。后来,他还想扩展自己的耕种版图,又看中了另一片地。那块地更肥沃些,当地人告诉他,因为这些地没有种过五谷,地气未耗,所以肥力很足,播种一斗种子,可以产稻十斛。但由于种种原因,那块地没买成。

  也就是说,苏东坡是在这几年开始真正成为农夫的。他是一个写诗的农夫。我并不认为真正的种植工作有多么巨大的意义,这里面更有意义的一点,是行动。

  除了写作和读书,苏东坡还用具体的行动改变了具体的生活。他开荒、建房子、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制作美食。行动的维度越多,他内心的疆域也就越广。他开辟的,不仅仅是东坡那片土地。

  可惜不久后,元丰七年(1084年)三月,苏东坡就接到调令,于四月正式离开黄州。

  此后他一生都在各个地方辗转,往往在一地建好了房子,正在不断丰富细节时,又不得不离开。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如果行动的结果是不得不放弃,那这样的行动有没有意义呢?

  当然有。因为行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结果,更在于确认。确认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位置:我能做什么,我能为自己的生活把握什么,我能用自己的力量实现什么。人们的恐惧往往来自未知,包括对自己的未知。而苏东坡在思考和行动中对自己越来越确定,所以他也越来越“闲”。即便此后一直都是“身如不系之舟”——这是一语成谶的命运,但是他又说:“谁怕?”这更是一锤定音。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高情商emo文案(精选110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每日一善文案正能量山村雨后题禅语感悟人生的句子(精选27句)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左手流年,右手遗忘唯有暗香来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那一季的莲花开落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无处安放的爱情蓝色风信子少年的你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