馨文居

首页 > 精美散文 > 爱情散文 >

朝圣天一阁

时间:  2024-01-11   阅读:    作者:  一棵艾蒿

  一   到宁波不去天一阁,就好像没去宁波一样。我没到过宁波,二十多年前倒是去过杭州,看过岳飞庙,西湖,兰亭,鲁迅故居,秋瑾故居,王羲之墓。那是初秋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满目晴朗。去鲁迅故居途中,还看到孔乙己赊账的茶馆,只是没有见到孔乙己。在杭州,偶然在一条弄堂最里处看到《野草》杂志社的牌子,就与同事走进去,忘记了那个副主编的名字了,幸亏他告知了去王羲之墓的详细路线,并意外地让我们踏上了去慈溪的一辆桑塔纳轿车。

  我那时并不知道,慈溪就在宁波境内。到了慈溪,再有半小时就到宁波了。遗憾的是,我错过了去宁波看天一阁的大好时机。自此,我再也没有机会看到天一阁了。   我为什么非要去看天一阁呢?其实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宁波有个天一阁,也不晓得历史上有个范钦。我曾经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羞愧,汗颜。我后来才知道,天一阁是中国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二   知道天一阁,也是后来的事,再后来,读到了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在此之前,陆陆续续读到他的许多篇文化散文。在余秋雨的笔下,他写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写李冰,范钦等,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

  余秋雨是做大学问的,他游走于山水,纵情于历史,他在与历史和现实对话中,不断地拷问着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流逝的千奇百怪的事件。

  作为宁波人的余秋雨从一个文人的角度,更以一位同样爱好读书的家乡人的角度,来写他心目中的天一阁。可想而知,在这样拥有浓烈情感的作家笔下,天一阁该是如何地动人心魄!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有人说,到宁波不到天一阁,就好像到苏州不看园林,到杭州不游西湖一样遗憾。直到现在,每当想起当年去慈溪而没有去天一阁时,就后悔,就埋怨自己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杭州有个天一阁。

  如今,即便是再想看天一阁,恐怕今生今世是无缘了。只能打开天一阁的图片看一看,只能从网络上欣赏一下天一阁了。

  三

  中国的历史上,存在许多的文化奇迹。而天一阁的存在,就是其中的一个文化奇迹。读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他笔下的藏书楼,不仅仅是藏书楼了,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的确,天一阁是永恒的,是独一无二的。天一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所在,不仅有着历史的厚度,更有民族精神的高度。在历史学家阎崇年看来,天一阁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余秋雨看来,天一阁的历史足可以写一部恢宏的史诗。

  中国的文化史上,不能没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朱熹,王阳明;中国的文学史上,不能没有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陶渊明;中国的收藏史,不能没有天一阁。幸亏,明朝出了个范钦,因此才有了天一阁。

  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的藏书楼。据文献记载,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始于北魏。秦汉以来,私家藏书与官藏并驾齐驱,成为中华文化保存和传播的两大重要渠道。特别是从唐代出现雕版印刷以后,书籍开始普及,宋元以来渐成风气,明清则达到鼎盛。作为藏书文化物质载体的中国藏书楼,它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此后的1500多年中,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就达1000多座。沧桑岁月、兵燹动乱、荣衰起伏、朝代嬗替,更改着藏书楼原有的外貌特征,但惟一抹不掉的是那一缕书香,那一种气质。

  我不可能见到先秦时期的商王室藏书、周王室藏书、诸侯藏书,那时候官方藏书的规模已经很大。而商代藏书最有力的实证是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这些甲骨文献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史料,其中这些典籍史料的集中放置地便是我国古代藏书楼的雏形。到了周朝,图书典籍的收藏就有了特定的图书室,而且藏书的种类也开始从甲骨文献增加到竹木简册、玉版和早期的丝绸类帛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的战乱烽烟,使官府藏书屡遭毁损。但是各朝统治者都热心搜集图书。梁武帝还特辟“文德殿”和“华林园”,专门用于典藏书籍。到其晚年,藏书已越七万卷。而私家藏书,无论人数、数量与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万卷以上的藏书家也屡见不鲜,最多的达三万卷,而且出现了专门建造藏书楼的现象,北魏平恒“别构精庐,并置经籍于其中”。

  隋唐五代时期,科举制的确立,对藏书事业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到了五代十国时,营建藏书楼更为普遍,并出现专门名称,如北有契丹王子耶律倍的“望海堂”,南有吴越暨齐物的“垂象楼”。佛道寺观藏书数量也开始增大,书院藏书形成规模。

  在宋代,“三馆”是官方最重要的藏书楼,即集贤院、史馆和昭文馆。三者藏书达八万卷。在我国藏书史上,宋朝的私人藏书有过辉煌的一页,藏书家人数之多,分布之广,藏书数量之大,超过宋以前历代总和。这都是因为宋朝兴起了私人讲学之风,从而形成了私人藏书楼的快速发展。

  到了明代,官府、私人、寺庙和书院藏书的规模大大超过前代,特别是私人藏书家的队伍空前壮大,藏书楼如林耸立。而范钦一生爱书成癖,宦游期间,每到一地,必四处搜访当地的文献,尤其喜爱明刻本,如明代的地方志、科举录、政书、实录及诗文集等。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四

  范钦一生不仅爱书,藏书,且还是个好官。嘉靖年间,倭寇猖獗,汀、漳等地更是倭患重地。范钦任副都御史时,与俞大猷等人联手抗倭,取得重大胜利。史料记载:升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诸郡,擒巨寇李文彪,平其寨。赐金绮。疏请筑城程乡之濠居村,添设通判一员,以消豫章、闽、粤三省之奸;立一参将于漳、潮、惠、韶间,以备倭。从之。又擒大盗冯天爵,升兵部右侍郎。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宁波湖西有一位大学者,名叫丰坊,原在南京做宫,回乡后在湖西月岛旁边造了一座“万卷楼”,专门藏书。因为志趣相同,范钦和丰坊就成了好朋友。丰坊十分赞赏范钦,写了一篇《底柱行•赠宪伯东明先生之江西》相赠,在诗中将其比喻成国家的“中流砥柱”。这件作品被范钦摹刻上石,留存至今。

  一天傍晚,丰坊刚写完文章,忽听门外有人叫卖螃蟹,他便买了一串,烫好老酒,请范钦前来对酌。两人在书楼上边喝边叙,蜡烛点完一支,又续上一支,酒喝了一杯又一杯,最后竟双双醉倒在床上。到了半夜,湖上刮起大风,书房门被吹开,蜡烛被吹倒并点着了蚊帐,可是两人仍在呼呼大睡,等两人惊醒,书楼已火光冲天,等四邻赶来扑灭,万卷楼已经烧了大半。   自此,范钦好像生了一场大病,每天心神不定,担心自己的藏书楼有朝一日也会遭到劫难。从此,他更加小心地保护自己的书籍,再也不敢喝酒了,每晚睡觉前,都要亲自到书房四周查看火烛,并不准儿子在书楼过夜。即便这样,范钦还是不放心,仍旧日夜思考着防火问题。

  一天,范钦在花园锄草,忽然翻起一块紫酱色的卵石,在太阳光下闪闪发光。他连忙拾起一看,只见上面镂刻着一行正书:“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范钦一心想着防火,一看到这八个字忽然开窍:“天一生水,以水克火”这是上天的指点吧!于是,他马上将东明草堂改名为天一阁,把藏书楼改建成朝南座北的六间二楼藏书楼,楼上一统间表示“天一”,楼下六开间,表示“地六”。   以后,范钦又拓建了花园,加高了防火墙,还在楼前挖了一个水池,取名天一池,用来防备内外火灾。

  古之战乱频繁,藏书极易损坏。余秋雨在《风雨天一阁》中,提出了藏书的几个极为苛刻的条件,而将这些条件全都集于一身的人,并把它做到的人,古今只有范钦,只有这个家族,范氏家族。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一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自此以后天一阁才进入相对开放的时代,但仍只有一些真正的大学者才会被允许登天一阁参观。

  可想而知,能够进入天一阁的人,是有多么大的荣幸才能一览其中的浩瀚古籍?以至于一代大家黄宗羲在登上天一阁之后,便发出了:”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的感叹。

  但是,众所周知,它的大门打开的瞬间,也意味着它失落的开始。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八十岁的范钦溘然长逝。在去世前,范钦写下了一首《自赞》诗:

  尔负尔躯,尔率尔趍。

  肮脏宦海,隐约里闾。

  将为龂龂之厉,

  抑为嬽嬽之愚乎?

  古称身不满七尺而气夺万夫,陆沉人代而名与天壤俱,

  盖有志焉而未之获图也。吁!

  此诗为范钦的绝笔之作,是人生理想遭遇现实洗礼后的终极拷问,浩然之气溢于言表。

  范钦去世后,长子范大冲为父申请卹典。时任巡抚浙江都御史温纯在疏中认为,范钦官至三品,惠爱民众且有军功,应得卹典。

  范钦当然想不到,在他去世后的三百多年里,天一阁也经受了它有史以来最惨痛的损失。

  乾隆三十七年,朝廷下诏修纂《四库全书》,便向天下征集遗书,要求进呈备用,乾隆在上谕中专门说到了天一阁。于是,范氏后人不得不应诏进书。当时进呈了多少书,没有确切的记载,据光绪十年编辑《天一阁见存书目》时考察,被收录的有九十六种,列入存目的有三百七十七种。这样的表现,引起朝野震动,龙颜大悦,于是下谕昭示天下:“藏书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这毋庸置疑地将天一阁推至藏书第一家、天下第一楼的至尊地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宁波府城陷落。英国占领军掠夺《大明一统志》等舆地书数十种。至1847年,天一阁中仅存书籍2223部。

  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盗取天一阁藏书出售,后部分书籍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尽力购回。

  1914年,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上海,在书店中出售,后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巨资赎回一部分,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但在抗日战争中由于东方图书馆被炸而焚毁。这一事件使得天一阁藏书损失千部。

  天一阁是幸运的。它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一场一场的战乱,天一阁仍然默默矗立着。不仅没有坍塌,毁坏,一蹶不振,相反它顽强地存活下来。

  天一阁不语。我在想,它其实是有苦衷,内心忐忑不安的。天一阁的苦衷和忐忑不安,是因为在历史上它曾经被战火揉躏过,被贼人窥伺过,被战火焚烧过,被入侵者抢夺过!

  五

  我一直在想,天一阁是一部历史的《大百科全书》,更是一部书籍的《四库全书》。天一阁是与文化、典籍、孤本、善本、传承、爱国、民族、精神等词汇联系在一起的。天一阁书籍的每一都密密麻麻刻满了历史,从缝隙里能寻找出朝代的更迭。能听到历史的声音。

  及至当代,人们几乎不再议论天一阁,也不再借它来璀璨中华文明。人们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了。   由此,我越发敬畏天一阁了。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我们应该去朝拜天一阁才对!之所以这样,就是要表明我对天一阁的态度,天一阁就是我内心的圣地。我朝拜它,是朝圣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它已经醒来。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每日一善文案(精选94句)有一种牵挂叫做:甘心情愿!山村雨后题你在我的诗里,我却不在你的梦里止于唇角,掩于岁月时光是个看客唯有暗香来左手流年,右手遗忘蓝色风信子那一季的莲花开落无处安放的爱情青瓦长忆旧时雨,朱伞深巷无故人那首属于我们的情歌,你把结局唱给了谁为旧时光找一个替代品,名字叫往昔少年的你行至盛夏,花木扶疏你是住在我文字里的殇其实爱不爱,变没变心,身体最诚实南方向北处,似有故人来墙外篱笆,墙内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