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石愚不量力,而唯古人之学,求友于天下久矣。闻世之文章者,辄求而不置1,盖取友不敢须臾忽也。其意岂止于文章耶?读其文章,庶几得其志之所存。其文是也,则又欲求其质,是则因将取以为友焉。故闻足下之名,亦欲得足下之文章以观。不图不遗而惠赐之,又语以见存之意2。幸甚,幸甚。
书称欧阳永叔、尹师鲁、蔡君谟诸君以见比3。此数公今之所谓贤者,不可以某比。足下又以江南士大夫为无能文者,而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焉4。江南士大夫良多,度足下不遍识。安知无有道与艺,闭匿不自见于世者乎?特以二君概之,亦不可也。况如某者,岂足道哉?恐伤足下之信,而又重某之无状5,不敢当而有也。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圣人之言如此,唯足下思之而已。闻将东游,它语须面尽之6。
1闻世之文章者,辄求而不置:只要听到那个人写文章很好,就去请教而不管别的。
2不图不遗而惠赐之,又语以见存之意:没想到不只给我回信,还向我问好。
3以见比:相等于。
4某与纳焉:我与他们交往。
5重某之无状:使我更加无德。
6它语须面尽之:其它的话就要当面才能说完了。
王安石这篇文章中所说的王景山,好像在历史上也并不怎么知名,不过在他写给王安石的心中,我们知道他是很赞同王安石的变法的,甚至将他与欧阳修和尹师鲁这样一些名臣相提并论,具体情况是怎么样,我们不清楚,但是王安石自己的态度很明确,他觉得不能够这样说。在复信的开端,他说自己“愚不量力”,信中说“况如某者,岂足道哉?”篇末又引孔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的话,虽为劝人,实亦自勉。从这些地方,可看出王安石不是一般地自谦,或故作姿态,而确实是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答王景山书》还表白了作者的人生追求。他自称“唯古人之学,求友于天下久矣。”把求学、求友紧密联系起来。“闻世之文章者,辄求而不置,盖求友不敢须臾忽也。”又把求文与求友紧密联系起来。听到好文章,“辄求”之,“辄”字透露其求文的急切心理,“求友不敢须臾忽也”,“须臾”更透露求友的急迫感。他求文的目的岂止于文章?他还要“得其志之所存”,求文,求质。“质”即是“学”。这里,求学、求文、求友三位一体,成了王安石人生追求的一种重要目标。王安石在信中指出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这是复信的重点。他认为自己“不可”跟“今之贤者”欧阳修等比肩而立,自己是不足称道的,这是为王景山树立了正确对待自己的楷模。同提出“三不足”的豪气相比较,这时的王安石,真所谓“彬彬君子然”也。不管历史的评价怎么样,也不管王安石当时的变法究竟怎么样,但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只有真正回到历史的现场,重新去细细阅读古人的著作,把当时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再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
阅读感言